首页 > 女生言情 > 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307章 死后九年才下葬

第307章 死后九年才下葬(2/2)

目录

张作霖的灵柩从帅府迁出后,无处可去,只能暂时停放在奉天小东门外的竹林寺(又称“株林寺”)。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寺,成了“东北王”的临时安息之所,一放就是六年。

竹林寺的日子,是张作霖灵柩最屈辱的时期。

日军占领奉天后,对这位曾让他们忌惮的对手充满敌意,不仅禁止百姓前往祭奠,还派宪兵严密看守。

寺内僧人回忆,灵柩停放在大雄宝殿东侧,覆盖着褪色的黄绸,周围蛛网密布,冷落异常。

张家旧部想偷偷祭拜,都被日军驱离。

此时的张学良已流亡关内,后被蒋介石软禁,根本无力顾及父亲的身后事,

张作霖的安葬,成了一桩被战争搁置的悬案。

【张景惠从中斡旋】

1937年,距离张作霖去世已近九年。

此时,东北已在溥仪统治下进入第六个年头,说是溥仪统治,实则是日本关东军统治。

生前张作霖很愚忠大清,如今溥仪都不敢下令埋葬张作霖。

倒是日本急于稳固殖民统治,开始拉拢东北旧势力。

而张作霖的灵柩长期停放,始终是民间舆论的一个心结——

当时百姓暗中议论“大帅死无葬身之地”,这让伪满政权和日本关东军颇为不安。

此时出面斡旋的,是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

张景惠是张作霖的同乡加盟兄弟,早年曾追随张作霖一起搞事,后沦为汉奸。

…………

他深知,若能妥善安葬张作霖,既能安抚东北旧部,又能向日本示好,巩固自己的地位。

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他向日本关东军提议:“张大帅是东北的老主人,不安葬他,民心难安。”

日本关东军的态度也颇为微妙。

他们既想通过安葬张作霖拉拢奉系旧部,又不愿让这场葬礼显得“过于隆重”,以免刺激民众的民族情绪。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葬礼规格从简。

地点选在张作霖早年为母亲和发妻赵氏春桂选定的墓园——锦县驿马坊(今属凌海市)。

这里远离奉天,相对低调,且早已葬有张作霖的亲人,符合“归葬祖茔”的传统。

1937年5月,伪满政权成立“张作霖丧葬筹备处”,张景惠任主任。

他调集人力修缮驿马坊墓园,将原本简陋的坟茔扩建为有围墙、牌坊的陵园,并从竹林寺迎奉张作霖的灵柩。

出发前,张景惠率伪满官员,在竹林寺举行了一场简短的祭奠仪式,现场气氛压抑,

日本宪兵全程监视,没有百姓敢到场围观。

1937年6月3日,张作霖的灵柩从奉天出发,经铁路运往锦县。

送葬队伍由伪满军队护送,却没有张家的核心亲属——

张学良去哪里了?被软禁了。

pS: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人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

拘禁蒋介石。

事后,在中共调解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果老蒋出尔反尔。将张学良软禁在浙江奉化,

他的弟弟张学铭流亡天津,其他子女或在国外,或隐匿民间。

这场葬礼,成了一场由汉奸主导、侵略者默许的“表演”。

按照东北传统葬礼习俗,“摔瓦”仪式(孝子将瓦盆摔碎,象征正式开启丧礼)是重中之重,必须由长子执行。

但张学良无法到场,其他儿子也无法到场,这一仪式最终由张作霖的大外甥侄子吴廷奎代行。

“舅舅,您老慢慢走,外甥送你一程。”

“啪”,瓷碗摔的粉碎。吴廷奎放声痛哭,把这几年的积怨一股脑哭了出来。

在场的旧部无不落泪——

这位“东北王”生前何等风光,死后却连亲生儿子送终都做不到。

灵柩抵达驿马坊后,安葬仪式在日军的监视下草草完成。

没有盛大的仪仗,没有百姓的哭送,只有少数旧部偷偷赶来,在远处鞠躬后匆匆离去。

张作霖的墓与发妻赵氏、母亲王氏的墓相邻,

三座坟茔在荒野中沉默相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这场迟到九年的葬礼,最终以一种尴尬而屈辱的方式结束。

张作霖生前纵横捭阖,试图在列强环伺中保住东北的半独立地位,却终死于日本的阴谋。

他曾想修建宏伟的元帅林,却最终葬在简陋的驿马坊。

他一生重视家族与权力,死后却连儿子都无法为他送终。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葬礼结束后,伪满政权将这场仪式包装成“日满亲善”的例证。

但百姓心中自有杆秤,他们私下称驿马坊的墓园为“孤坟”,以此表达对侵略者和汉奸的愤慨。

耗费巨大的元帅林,最终与张作霖无缘,实在令人惋惜。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