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连取近(2/2)
小吴听了表哥的话,开始“取”自己失败的经验:
1.选址错了:他把店开在了小区门口,但小区里的人很少喝奶茶,而学校、商场附近的奶茶店都很火——下次要选“年轻人多的地方”;
2.产品错了:他只卖原味奶茶,而别人都在卖“水果茶、芝士茶”,没竞争力——下次要“跟着市场需求做产品”;
3.营销错了:他没做任何宣传,只靠“客人自己来”,而别人都在发朋友圈、做抖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店——下次要“主动做营销”。
半年后,小吴用剩下的2万积蓄,开了一家“社区水果店”——这次他“取”了上次的经验:选在年轻人多的公寓楼下,卖“网红水果”(比如晴王葡萄、丹东草莓),还建了客户群,每天发“水果优惠”“水果吃法”。
没想到,水果店生意很好,第一个月就赚了1万,第三个月就月赚10万。小吴说:“第一次创业赔的10万,不是‘损失’,而是‘买经验的学费’——我‘取’到了这些经验,才敢第二次创业。”
关键启示:对创业者来说,“取”不仅是“取成功的经验”,更是“取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能让你“走得快”,失败的教训能让你“走得稳”。只有“取”到了教训,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
四、近:正向的靠近,是成长的“指南针”
断舍离帮我们“离了负面的执念”,但如果不“近”上正向的目标,我们还是会迷失;断舍离帮我们“离了消耗的环境”,但如果不“近”上滋养的氛围,我们还是会焦虑。“近”不是“强行改变”,而是“在靠近中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们做第四个比喻:“近”就像“植物向光生长”。
植物不会“强迫自己长高”,而是会“主动向有阳光的方向生长”——阳光(正向能量)在哪里,植物的枝叶就会往哪里伸;没有阳光,植物就会长得瘦弱、歪歪扭扭。人也是一样,靠近正向的能量,就会像“向光的植物”一样,慢慢长得挺拔、茂盛;远离正向的能量,就会像“阴暗里的植物”一样,慢慢变得消沉、颓废。
案例1:减肥者小陈的“习惯靠近”——从“管不住嘴”到“瘦了20斤”
小陈减肥了很多次,都失败了——每次都是“刚开始能管住嘴,过几天就忍不住吃炸鸡、喝奶茶”。他说:“我也想瘦,但看到别人吃,我就忍不住。”这就是“离了‘吃垃圾食品’的习惯,却没‘近’上‘健康饮食’的习惯”的状态。
后来,小陈的朋友给他提了个建议:“你别总待在‘大家都吃垃圾食品’的环境里,去‘近’上‘喜欢健康饮食的人’。”
小陈听了朋友的话,开始“近”正向的习惯:
1.近健康圈子:他加入了一个“健身打卡群”,群里的人每天都会分享“自己做的减脂餐”“今天跑了多少公里”,没人说“吃炸鸡没关系”,只会说“再坚持一下,就能瘦了”;
2.近健康环境:他不再去便利店买零食,而是去超市买蔬菜、鸡胸肉;不再刷“吃播视频”,而是刷“减脂餐做法”的视频;
3.近健康目标:他不再说“我想瘦”,而是说“我想在3个月内瘦10斤,穿上去年的牛仔裤”——这个具体的目标,让他更有动力。
慢慢的,小陈的习惯变了:他开始自己做减脂餐,每天跑3公里,甚至觉得“炸鸡没那么好吃了”。3个月后,他瘦了12斤;6个月后,他瘦了20斤,真的穿上了去年的牛仔裤。
小陈说:“不是我变自律了,而是我‘近’对了环境——在健康的环境里,减肥没那么难。”
关键启示:对想改变习惯的人来说,“近”的核心是“让正向的习惯‘变容易’”——你想减肥,就去近“健康饮食的环境”;你想早起,就去近“早睡的习惯”;你想读书,就去近“安静的图书馆”。环境对了,习惯就容易养成了。
案例2:稻盛和夫的“理念靠近”——从“企业亏损”到“世界500强”
稻盛和夫创办京瓷时,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产品卖不出去,员工流失严重,公司甚至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当时,很多员工都想辞职,有人说:“咱们别做了,找份稳定的工作吧。”
稻盛和夫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近”“利他”的理念——他认为“企业不是为了老板赚钱,而是为了员工幸福、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做了三件“近”理念的事:
1.近员工需求:他把员工叫到一起,说“我会尽最大努力让公司活下去,让大家有饭吃、有尊严”——这让员工觉得“老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很多人都留下了;
2.近产品质量:他要求员工“做产品要像做给自己用的一样”,哪怕成本高,也要保证质量——这让京瓷的产品慢慢有了口碑,开始有客户主动找上门;
3.近社会价值:他提出“京瓷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产品’”,比如研发用于医疗设备的陶瓷零件,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病——这让京瓷不仅赚了钱,还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正是因为“近”了“利他”的理念,京瓷才能从“亏损企业”走到“世界500强”,稻盛和夫也成了“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曾说:“利他之心,是企业经营的原点。”这句话正是“近”的精髓——靠近“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的理念,企业才能走得远;人也是一样,靠近“利他”的心态,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案例3:普通人小李的“心态靠近”——从“焦虑内耗”到“从容生活”
小李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职员,每天都很焦虑: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被开除”,担心“同龄人比自己赚得多”,担心“父母催自己结婚”——他“离”了“躺平”的心态,却没“近”上“从容”的心态,所以陷入了内耗。
后来,小李读了一本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里说“焦虑是因为你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想让所有人都满意”。这句话点醒了小李,他开始“近”正向的心态:
1.近“接受不完美”的心态:他不再要求自己“必须把工作做到100分”,而是“做到80分就可以,剩下的20分慢慢改进”;
2.近“专注自己”的心态:他不再刷“同龄人炫富”的朋友圈,而是“每天记录自己的小进步”,比如“今天比昨天多完成了一个任务”;
3.近“慢慢来”的心态:他不再急着“找对象结婚”,而是“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比如学做饭、练瑜伽,让自己变得更开心。
慢慢的,小李不焦虑了——他不再因为“没做到100分”而自责,不再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自卑,不再因为“没结婚”而恐慌。他说:“不是生活变容易了,而是我‘近’对了心态——心态从容了,日子就顺了。”
关键启示:对普通人来说,“近”的本质是“找到能让你‘和自己和解’的心态”——你不需要“变得完美”,只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不需要“超过所有人”,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好一点”;你不需要“急着完成所有事”,只需要“慢慢来,一步一步走”。心态对了,生活就对了。
五、“连取近”的3个实践方法:从“知道”到“做到”
“连取近”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能落地的行动”。接下来,我们分享3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帮你从“知道该连什么、取什么、近什么”,变成“真正去做”:
方法1:列“连取近清单”——明确“该和谁连、该取什么、该近哪里”
很多人不知道“该连什么”,是因为“没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这时候,你可以列一张“连取近清单”,分三栏写:
连(连接什么)取(汲取什么)近(靠近什么)
1.考研上岸学长群(需要有人指导复习)2.公司里做过类似项目的前辈(需要学做项目的方法)1.《考研英语阅读技巧》(需要提升英语成绩)2.前辈做项目的经验(需要避免踩坑)1.每天早上6点的自习室(需要专注的环境)2.“我能考上”的信心(需要正向心态)
比如,如果你是想减肥的人,清单可以这样写:
连(连接什么)取(汲取什么)近(靠近什么)
1.小区的健身群(需要有人监督)2.会做减脂餐的朋友(需要学做减脂餐)1.《减脂餐食谱》(需要知道吃什么)2.健身博主的训练方法(需要知道怎么练)1.每天晚上7点的公园(需要运动的环境)2.“我能瘦下来”的心态(需要正向动力)
这张清单会帮你把“模糊的愿望”变成“具体的行动”——你知道“明天该加哪个群”“该读哪本书”“该去哪个地方”,就不会再迷茫。
方法2:做“每日三问”——检查“今天有没有连、取、近”
很多人“想做连取近,却忘了做”,是因为“没养成习惯”。这时候,你可以每天晚上花3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
1.今天我“连”了吗?(比如“我加了考研群吗?”“我和前辈聊了吗?”)
2.今天我“取”了吗?(比如“我读了《考研英语》吗?”“我学了减脂餐做法吗?”)
3.今天我“近”了吗?(比如“我去自习室了吗?”“我练瑜伽了吗?”)
如果答案是“是”,就给自己打个勾;如果答案是“否”,就想想“明天怎么改进”。比如,你今天没“连”考研群,明天就“花5分钟加群”;你今天没“取”减脂餐做法,明天就“刷10分钟相关视频”。
慢慢的,“连取近”会变成你的“日常习惯”——不需要刻意提醒,你就会主动去做。
方法3:找“连取近搭档”——和别人一起“做加法”
很多人“做连取近,坚持不下来”,是因为“一个人没动力”。这时候,你可以找一个“连取近搭档”——和你有同样目标的人,一起做连取近:
-如果你想考研,就找一个“也在考研的同学”,一起连考研群、一起取复习资料、一起近自习室;
-如果你想减肥,就找一个“也在减肥的朋友”,一起连健身群、一起取减脂经验、一起近公园运动;
-如果你想创业,就找一个“也在创业的伙伴”,一起连客户资源、一起取行业经验、一起近优质圈子。
比如,你和搭档可以每天互相打卡:“我今天加了考研群,你呢?”“我今天学了减脂餐做法,你学了吗?”——有了搭档的监督和鼓励,你会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六、“连取近”的3个常见误区:别把“盲目连”当“滋养”,别把“贪多取”当“成长”
在实践“连取近”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走进误区——把“盲目社交”当“连”,把“囤积知识”当“取”,把“强行改变”当“近”。接下来,我们澄清3个常见误区:
误区1:把“认识的人多”当“连得好”
比如,一个人加了100个微信群,认识了很多“大佬”,却从来没和他们深入交流,也没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这不是“连得好”,而是“盲目社交”。
“连”的核心是“有滋养的连接”,而不是“认识的人多”。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这个连接能给你带来什么?”——能给你鼓励、帮你成长的,是好的连接;只是“躺在通讯录里”的,不是好的连接。
比如,你加了一个考研群,群里的学长能帮你解答问题,这是好的连接;你加了一个“大佬群”,却从来没和大佬聊过,这不是好的连接。
误区2:把“学的东西多”当“取得好”
比如,一个人每天刷10个学习视频,读5本书,却从来没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里,过几天就忘了——这不是“取得好”,而是“囤积知识”。
“取”的核心是“能转化的汲取”,而不是“学的东西多”。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这个知识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能帮你减肥、考研、工作的,是好的汲取;只是“记在本子上”的,不是好的汲取。
比如,你学了“减脂餐做法”,并且真的做了减脂餐,这是好的汲取;你学了“考研技巧”,却从来没用到复习里,这不是好的汲取。
误区3:把“强迫自己改变”当“近得好”
比如,一个人不喜欢跑步,却强迫自己每天跑5公里,结果跑了几天就受伤了,再也不想跑了——这不是“近得好”,而是“强行改变”。
“近”的核心是“自愿的靠近”,而不是“强迫自己”。区分两者的关键是:“这个改变让你觉得开心吗?”——让你觉得“有动力、不痛苦”的,是好的靠近;让你觉得“很煎熬、想放弃”的,不是好的靠近。
比如,你不喜欢跑步,却喜欢跳绳,就“近”跳绳的习惯,而不是强迫自己跑步——这样你才会坚持下去。
结语:连取近,是给生活“装上新的齿轮”
断舍离帮我们“卸下了包袱”,而连取近帮我们“装上了齿轮”——这些齿轮,就是你连接的优质圈子、汲取的有用知识、靠近的正向能量。它们会带动你“向前走”:圈子拉着你,知识推着你,能量照着你。
你不需要“一下子做好所有事”——今天加一个好的群,是“连”;明天读一页有用的书,是“取”;后天去一次自习室,是“近”。这些小小的行动,会像“齿轮的转动”一样,慢慢带动你整个生活的改变。
就像诗人里尔克说的:“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而“连取近”就是“让你能挺住的力量”——它让你在孤独时有人陪伴,在迷茫时有人指导,在焦虑时有人鼓励;它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让你相信“只要慢慢走,就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愿你能学会“连取近”,在断舍离之后,给生活装上“向上的齿轮”——连对的人,取对的养分,近对的方向,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从容。
毕竟,最好的生活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装满了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最好的成长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拥有了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