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2/2)
当时武安外出没在,是司业等人接迎的。
梁萤问了问目前国子学的大概情况,人们毕恭毕敬回答。她提起新来的两位助教,司业差人去把二人领了来。
国子学里包含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学、书学和算学。
目前王二娘和范五娘在太学里做博士助教,王二娘是御史中丞家的庶女,范五娘则是长兴侯府的嫡出小女儿。
两人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
梁萤遣退闲杂人等,问她们道:“当初武安长公主精挑细选了四人来国子学,如今只剩你们二人,心中有何感想?”
范五娘古灵精怪,比王二娘活泼得多,搔头道:“回陛下的话,我就觉着好玩儿。”
梁萤失笑,前面两个请辞,肯定是觉得国子学不好玩,她却能扛下来,可见心态沉稳,忍不住道:“这里怎么好玩了?”
范五娘如实答道:“我觉得授学的博士迂腐得要命,有时候提出疑问,他还要吵我,说我年纪小不懂,可是我回去同兄长说过后,他们都夸我问得好。”
梁萤:“你的兄长们是不是又故意让你出难题去为难授学的博士了?”
听到这话,范五娘瞪大眼睛,佩服道:“陛下圣明,我多问几回,他就不理我了。”
这话引得众人失笑,连王二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梁萤又看向她,说道:“你呢,又是什么个想法?”
王二娘把自己的难处同她说了,不想太早嫁人。
梁萤点头道:“想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得靠本事立足,方才走得长远。”
当即同她们说起还未进京的韩二娘姐妹,听得王二娘内心激动难平。
梁萤严肃道:“二娘你跟五娘不一样,五娘的家世背景足以支撑她以后的殷实,你若想要得到被高看,就得靠自己的本事去立足。
“当初的韩大娘受困于不幸婚姻的围剿,是她的妹妹把她拖出重围的,现在你若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像她那般坚持下去,方才有一片新天地。若不然,就只能回到你姨娘的那个宅院里,受制于他人,明白吗?”
王二娘点头,“明白。”
梁萤看着她们道:“我自然希望你们能在国子学立足,成为千千万万女郎们的表率,可是前路艰难,需得付出莫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来。
“国子学只是你们人生的第一步,从七品官阶爬到四品三品,也不是不行。”
听到这话,范五娘半信半疑道:“陛下可莫要诓我们,真能爬到四品三品?”
梁萤:“那就得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了,若光靠着你父亲和兄长他们可是不行的。”
范五娘点头道:“五娘谨记陛下教诲。”
梁萤耐心地同她们谈心,开导她们面对窘境时的处理技巧。
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她们需要靠自己去融入进去,适应这里,以后才有机会改变这里。
王二娘认真听着。
那时她觉得那女郎犹如拯救她的天神,给了她莫大的勇气来走这段艰难旅途。
她真的很不习惯,后宅里一直都被保护得很好,虽然也有鸡毛蒜皮的争斗,可是跟国子学里完全不一样。
共事的同僚们瞧不起她是女流,哪怕她小有才华,在这些资历深的人跟前什么都不是。
他们只会嫌她碍眼,但凡她多问两句,都会嫌她啰嗦愚笨。
那种性别歧视真的很让人内心不平,甚至很想像前两位那样请辞算了。
可是她又不甘心,眼见父亲对她刮目相看,家中人开始重视她们母女,未来的前程一片大好。
如果她就此放弃,将重回以前的卑微。
原本摇摆不定的艰难因着梁萤的鼓励而重新振作,她要像韩大娘那般挣脱桎梏掌控自己的命运。
眼前这位亲和的女皇陛下给了她无限勇气,她犹如她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指引她一往直前,无惧风雨。
自此以后,王二娘打起精神,开始跟范五娘抱团。
两位被孤立的女郎相互扶持,范五娘家中的兄长们统统成为她的智囊团,为着这个妹妹在国子学操碎了心。
而王二娘也因着范五娘的关系开始接触更多的人脉,极速成长。
她必须成长,因为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就从国子学开始。
梁萤把皇陵的人打发走后,接着开始打发宫里头的人。
她目前委实很穷,只能借国库的钱银给那些人遣散费,让他们归乡安置。
这事交给谭三娘打理,她则召见司农寺的官员来商议农业育种的问题。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粮食产量一直是这个时代的痛点,比起现代社会的产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梁萤要求司农寺把育种提高产量这一难题端到台面上来处理,就算他们现在搞不出杂交农作物,至少要在育种和土壤改良上动脑筋尽量把它合理运用。
她还是偏向于因地制宜。
像梁州那边盛产芋魁,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适应芋魁生长,当地的芋魁不仅产量大,口感软糯也比别的地方好吃,故而老百姓基本都是种的它,把它当成主粮。
现在道路扩宽,梁州的芋魁也渐渐走向周边的东州和俞州等地,销出去换成了高粱和水稻等谷物。
就目前看来,俞州那边的粮价是最便宜的,其他地方普遍二十几文一斗米,俞州才十几文。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她把自己抓农业产量的决心传达给司农寺,让他们那帮人搞点实事出来。
育种,土地改良,耕种技术,样样不落。
如果不是现在太穷没钱,她立马派使者外出引进新物种。
因为穷,限制了她的许多计划,只能一步步来。
毕竟这个王朝经过数年战乱,需要时间去恢复生机。
只是令她意外,俞州那边当真给力。
国债下放后,各州官员身上都有任务量的,俞州那边是受惠最早的一批人,全民参与购买国债。
由贾丛修组织的商会成员们全都是国债的大户,动不动就砸数千贯进去替当初扶持他们起家的女王陛下撑腰。
大大小小的商户汇聚成一汪星海,积少成多,就像当初借粮那般搞得热火朝天。
东州和梁州,青州等地的商户们集体出动,但凡由官盐带动的商贩们全都一户不落购买国债。
因着这些地方土地下放得早,商户得到的益处较多,又得衙门大力扶持,相对比其他州的经济要富庶些。
在其他州推进国债不是那么顺遂时,这四个州包括周边郡县卖国债的速度以超前的效率干掉了其余的五个州。
全民出动支持。
梁萤知道贾丛修他们不会给她拖后腿,可是当四州二十六郡统计干掉国债近三百万贯的消息传到京城时,满朝文武全都震惊了。
户部接到各州府上报来的国债脱手情形,在朝会上汇报每州打白条借来的钱银,众人听到俞州和东州等地的战绩,全都傻了眼。
他们统共才发放了五百万贯国债,结果那几个州一下子就干掉了大半。
妈的,那些老百姓这么有钱?!
听着户部刘侍郎一笔笔汇报,梁萤只觉得通体舒畅。
不愧是俞州人民,真他娘的给面子!
原本众人都不看好的国债,结果一下子空手套白狼搞了近三百万贯钱银填充国库,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甚至对上报来的公文起了疑心。
梁萤颇有几分小嘚瑟,暗搓搓道:“朝廷劝着他们挣钱,岂有不占便宜的道理?”
旁边的赵雉忍不住问:“俞州东州等地的老百姓这般富庶?”
梁萤斜睨他,无比自信道:“老百姓可不是傻子,投桃报李,他们心里头清楚得很。”
赵雉沉默。
底下的户部周尚书彻底服了气,说道:“陛下高瞻远瞩,我等实在惭愧。”
梁萤起身居高临下看他们这群老迂腐,来回踱步道:“继续念,我爱听。”
百官:“……”
瞧她那嘚瑟的模样,活像大公鸡似的,耀武扬威得似要飞天!
赵雉不由得失笑,今天确实让她牛逼闪闪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