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成亡国公主后 > 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1/2)

目录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在国债由京中推广到各州期间,梁萤命人把守皇陵的人员名单统计上来,竟有七百多人。

她下令将所有人员遣散回原籍,咬牙从自己腰包里掏钱银补贴他们遣散费,只留四五家在皇陵周边耕种看管,每月领取固定的管理费贴补家用。

当圣旨由内侍传令过去时,浑浑噩噩的守陵人犹如枯木逢春。

他们原以为此生都要葬送在这昏暗的陵墓里,不曾想皇恩浩荡,竟也有离开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人们难以置信地聚集到宽敞的地方,听上头宣读圣旨。

圣旨说放他们归乡,不仅会恢复成良籍,还会给一笔遣散费,只要拿着衙门给的遣散信,就能在原籍得到耕地谋生。

不少人喜极而泣。

第二日众人排队领取遣散费和公家路引,以及回乡的遣散信。

这些人中有被家人卖出来的,也有谋求出路进宫的,但被打发到这里来,多数都是落难者。

而今重获新生,无不感念皇恩浩荡。

也有人担心回乡途中世道不平,负责来办这差事的谭三娘道:“且放心归家罢,现在世道太平了,官道上都有差役定点巡逻。”

人们这才放了心。

在谭三娘处理皇陵遣散一事,京中的武安正式接管国子学。

她是长公主,哪怕是个女人,底下的朝廷官员也不敢在明面上说什么,至多在暗地里牢骚几句。

要知道当初的女皇都还是他们自己推上去的,现在被女人凌驾,就算心里头不服气,也只能憋着。

这不,武安接管国子学后,从世家贵女中挑了四名博学多才的女郎带在身边给予官职。

此举在京中激起了千层巨浪。

闺阁里的女郎们听到女子也能为官的消息,全都炸开了锅。

靖安伯爵府的勤三娘跟御史中丞家的王二娘是死对头,现在忽然听到那王二娘得了长公主的青睐,被聘进国子学谋了差事,眼红得不得了。

荣昌伯爵府的手帕交朱四娘酸溜溜道:“听说这回长公主亲自挑选了四人进国子学,皆是从七品的官阶。”

勤三娘恨恨地绞手帕,“一个未出阁的女郎抛头露面,也不怕被人笑话。”

朱四娘:“三娘就别说酸话了,那可是国子学,且还是长公主亲自挑进去的,可比嫁人还风光。”

勤三娘不痛快道:“你故意气我不是?”

朱四娘撇嘴,“我现在失悔得很,当初阿娘让我跟阿兄他们一并学东西,我却贪耍,学问不高,女红也不精通,半桶水晃荡。”

勤三娘嘴硬道:“从七品的官阶才多少钱银,不稀罕。”

朱四娘指了指她,“那可是靠自个儿挣的俸禄,不是向爹娘讨来的,我可稀罕得很。”又道,“一个县令也不过七品,她们无需经科举就直接谋得助教从七品的官阶,这可是天降馅饼。”

勤三娘:“你就莫要酸我了。”

朱四娘这才闭嘴,转移话题道:“我怎么觉着这天要变了似的,女人也能走出后宅做官,以后是不是也能像爹和阿兄他们那样上朝堂了?”

勤三娘摆弄团扇道:“女人都能做皇帝了,做官又怎么着?”

她虽然跟进国子学的王二娘不对付,但心里头还是挺佩服她的,毕竟要靠真才实学才能被选中。

“那王二娘倒有几分本事,去跟男人共事,她受排挤了可莫要哭鼻子。”

朱四娘应道:“还别说,若是让我去,我还没这个胆量呢,共事的全都是比自己年长的官,若是被排挤,只怕会偷偷地哭。”

而她们口中的王二娘可一点都不轻松,她是王家的庶出。

王中丞有三房妻妾,四个儿子四个闺女,平日里对子女管束得严格。

王二娘是二房妾室周氏所出,周氏胆小谨慎,又不大聪明,生了两个闺女,地位就更尴尬了。

王二娘才十六岁,正是议亲的时候,害怕被主母随意打发出府,这才费了不少心思搭上其他公候府上的贵女寻到露脸的时机,在武安跟前谋了前程。

得到武安提拔,是王中丞怎么都没料到的,不禁对这个庶女刮目相看。

从自家父亲的书房出来后,王二娘暗暗松了口气,回到后院的途中,府里的仆人见着她都要像见主子那般行礼。

周氏见她归来,忙迎了上前,紧张问:“你父亲可有训话?”

王二娘宽她的心道:“姨娘放心,爹没说什么,只叮嘱我凡事三思而后行。”

周氏点头,扶她进厢房,边走边道:“如今你出息了,行事断不可像以往那般随心所欲,省得被人揪住小辫子论理,明白吗?”

王二娘拍她的手道:“姨娘言重了,我以前可曾随心所欲过?”

母女进了屋,王四娘过来,她们有话要说,把她打发下去玩。

尽管周氏是自己生母,因着是庶出,王二娘不能唤她阿娘,只能唤姨娘。

两人坐到榻上,王二娘道:“现在女儿有出息了,以后领的俸禄都给姨娘攒着做体己。”

这话把周氏哄得开心,笑着抚摸她的脸道:“二娘留着自己用,在外总得有开销,我在府里花不了什么,且每月也有月例领。”

王二娘皱眉,嫌弃道:“你那一贯钱的月例紧巴巴的,以后我分一半给你。”

周氏看着她,只觉得窝囊了十多年竟然稀里糊涂扬眉吐气了。

她没能给王中丞生下儿子,三房妻妾中她是最不受待见的,如今自家闺女冒出头来,她别提有多高兴,说道:“你的婚事我发愁得睡不着觉,生怕你父亲不上心,现在你进国子学谋了差事,他多少都会留意着些了。”

王二娘皱眉道:“我同父亲说了,不急着嫁人,他也允了的,说让我把心放到前程上要紧,现在年纪小,晚些时候再谈婚论嫁也不迟。”

周氏欢喜道:“他当真这般说?”

王二娘点头,小声道:“婚姻之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想自己做主。”

周氏内心触动,“莫要像你姨娘这般没出息。”顿了顿,“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做自己的主,方才能有安身立命之地。”

王二娘:“女儿谨记于心。”

同周氏说了许久的话,王二娘才回自己的厢房。

婢女采莲喜笑颜开跟上,王二娘道:“你笑什么,这般开怀?”

采莲说道:“奴婢高兴,现在小娘子出人头地,定叫靖安伯爵府的勤三娘眼红。”

王二娘“啧”了一声,“你未免太擡举我了,人家那是什么身份,伯爵府的贵女,岂会跟我等一般见识?”

采莲不痛快道:“她若心肠宽,岂会因着程家的郎君问了你两句话就处处刁难?”

王二娘不想跟她提这些无聊的过往,“我乏了,要歇会儿,莫要来打扰我。”

采莲应是。

王二娘进屋,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稍稍放松下来。

正如周氏说的那般,她是庶女,婚姻大事掌握在主母手里,半点由不得自己。再加之周氏懦弱,母女一直不受待见,以后多半也是随意打发出府。

若不然她何故这般费尽心思去凑热闹搞交际?

现在好了,她不用再为自己的婚事发愁了,妹妹四娘才十岁,以后待她能靠自己当家做主,便能护得自家生母和妹妹。

国子学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她没有后退的余地,只有咬牙前行,方才能摆脱庶出身份带给她的缺陷。

这不,没过多时正房那边就差人送来好料子供她做两身新衣。

不仅如此,周氏的月例也涨成了两贯钱。

只不过到底是后宅女郎,一下子走到官场上跟老迂腐们共事,极易受到排挤。

特别是她们年纪轻,没有经验,哪怕有武安领事,可是>

一些小事情总不能动不动就去告状,只能靠自己去解决。

仅仅不到十日,四人里就有两位受不了窝囊气请辞回去了。

王二娘因着家境特殊,没有退路,只得咬牙硬撑。

她行事素来沉稳谦逊,不懂的就问,会厚颜问武安,问柳元娘,问同僚,甚至回来也会请教自家父亲和兄长。

她是下定决心要把这事啃下来的。

武安精挑细选的四个女郎一下子就走掉两位,引起了梁萤的注意,她同谭三娘道:“光有才学没用,得脸皮厚才行,若不然哪里混得下去?”

谭三娘道:“多半是受了排挤,且又是后宅女郎,哪里吃得消那帮臭男人的打压?”

梁萤颇有几分无奈,“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道路哪能处处都为她们铺平呢?”

她嘴上这般说,还是抽空去国子学看了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