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1/2)
第一百一十三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俞州东州那边官民协作强大的凝聚力给这群高高在上的百官上了一堂什么叫做“为人民服务”的课程。
事实证明,只要你把百姓当人看,他们就会投桃报李。
不论是土地下放,还是商户扶持,亦或学堂开办,但凡他们受益了,就会拿出十足的热情来拥护衙门,互利互惠。
五百万贯国债,售出去了三百万贯左右,其他五州仅仅只是一点小小的零头。
俞州东州等地的鼎立相助暂且解决了国库空虚的窘境,同时也让朝廷百官们看到当地人是真的有钱。
这证明梁萤之前在当地的治理是非常有成效的,是实实在在把他们给富裕起来了。
哪怕是一家小小的做豆腐皮的家庭作坊,只要搭上官盐的渠道,就犹如搭上顺风车。
一锅豆浆上的一层皮,只要你肯钻营,它就能实现从县城走到郡,到州。
衙门的引进扶持,道路的四通八达,官盐的渠道,世道的太平……诸多因素带动整个商贸经济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蓬勃发展。
哪怕大环境还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但因着物流的便捷,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李家的豆腐乳吃腻了换张家的试口感,张家的不好吃又换刘家的。
程家的清酱好吃,李家的醋也不错。
官盐渠道是一项伟大的商业战略布局,它把各地的物资相互交汇流通,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选择,从而滋生出新的商业机遇。
它的存在打破了以往物资阻塞的局限,刺激小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战乱过后三千万人口的需求仍是巨大的,现在解决了国库钱银问题,梁萤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者走丝绸之路,重振到天竺等地的商贸路线,恢复战乱前的经贸繁荣。
手里的陶瓷,丝绸这些享誉海外的代表就应该继续扩张,把它们送出去,再从外头引进农作物等种子,甭管菜蔬还是棉花,统统引进九州把物产多样化。
干的第二件事就是命工部搞钱。
国家的所有矿产资源都是掌控在中央手里,现在她只想利用手里现有的矿产资源搞大量的钱银充盈国库,好实现她的宏伟大计。
目前煤矿价格极其高昂,梁萤要把它的价格打下来,就像压官盐那般让它走进千家万户。
虞部侍郎薛冲告诉她,开采石墨通常都是从表面上挖掘,也有挖矿井开采,现在用石墨冶铁的技术并不成熟,似乎遇到了技术瓶颈。
可是梁萤记得现代社会炼钢都是用的煤炭,肯定是哪个环节没有打通,才导致炼出来的铁器不够好。
她仔细回忆脑子里匮乏的资料,说道:“我们采用木炭冶炼,木炭乃木头烧制而成,石墨同样也是木头经过天地孕化日积月累形成,那把它烧制焦化成木炭那般,是否也能达到木炭的效果?”
这是一条开启焦煤的新思路。
薛冲捋胡子陷入了沉思。
梁萤继续道:“石墨里头是不是有些烧出来没甚烟雾?”
薛冲点头,“是有一些没烟。”停顿片刻,“陛下似乎对石墨颇为了解。”
梁萤道:“之前在梁州看兵器作坊对石墨略有耳闻。”说罢想了想道,“我想把石墨用到烧窑和民用上。”
薛冲愣了愣,诧异道:“石墨因着开采和运送缘故,一直都极其昂贵,只怕烧窑的作坊是不会采用的,相对来说用木炭更为划算些。”
梁萤严肃道:“所以我要把它做成平价,你们虞部要大力勘探石墨矿场,我准备用官营的方式把石墨推到市井里去。
“若是民用,它就比柴禾价稍高一些;若是商用,便跟木炭相差无几。
“民用需得用无烟的石墨,主要是推到城里,至于怎么用它,我可以给你一份图纸。”
薛冲:“???”
梁萤当即命谭三娘给她备笔墨纸砚。
她的画功跟赵雉差不多,差得要命,先画了一个圆筒形的东西来,说道:“莲藕知道吧?”
薛冲一脸困惑点头。
梁萤在圆筒上画蜂窝圈圈,边画边说道:“用石墨粉兑黄泥做成莲藕一样的炭饼,圆筒状,中间有蜂窝孔,便于燃烧。”
这个薛冲听得明白,问道:“然后呢?”
梁萤继续道:“这是燃烧的材料。”
接下来她又画了一只桶,说道:“这是铁皮桶,中间是圆柱形的洞,用于放炭饼,底部得通风,有三根铁棍承载炭饼,最下端是空的,便于掉炭灰渣下来。”
她说着又在铁桶的下端侧面画了一个圆洞,“这个圆洞的作用是通风,在需要用它做饭时需得把圆洞的盖子打开,上下通风透气使炭饼充足燃烧,不用的时候便把盖子盖上,底下没有气体流通,它便熄灭休眠,跟火折子一样可以管许久。”
一旁的谭三娘看得稀里糊涂,薛冲的理解能力却厉害,居然听明白了。
梁萤又画制作炭饼的铁器,薛冲认真听着。
尽管她画得乱七八糟,但讲解得细致,再加之工部涉及到的东西大多都是手动性极强的事务,所以薛冲以超强的悟性把她想要表达的煤炉弄明白了。
这不,第二天工部那帮人居然就把煤炉的燃烧原理和构造用专业的图纸表述了出来。
梁萤无比佩服。
于是他们用那份图纸差人制作了她想要的煤炉,一只铁皮小桶,桶中间用泥填充,圆柱形的洞能放下三个蜂窝煤球。
内侍们弄来的煤球虽然跟想象中有点差别,但也符合藕节状。
赵雉过来看他们捣腾那东西,好奇问:“这是何物?”
梁萤颇有几分小嘚瑟,“以后城里的百姓无需用柴禾,用这个东西就行了。”
赵雉:“???”
他上下打量那铁皮小桶,诧异道:“这是灶?”
梁萤点头,“对,就是灶,随时随地都可以移动的灶。”顿了顿,“也可称作炉。”
内侍们用木炭做引燃的引子,先把燃烧的木炭放进圆筒里,而后放入两枚藕炭饼,用蒲扇在下方煽风,使其迅速燃烧。
才开始引燃时有烟雾,还呛鼻,人们避开了些。
待炭饼燃起来后,内侍放上一口盛满水的锅到煤炉上。
炉中的炭饼经过燃烧后,火舌从孔洞里冒出,谭三娘弯腰道:“烧起来了。”
赵雉也跟看稀奇似的弯腰看火苗,说道:“这跟木炭有何区别?”
梁萤:“区别可大了,木炭是经不起这般燃烧的,它可以管一晚上不灭。”
赵雉诧异,打趣道:“倒是适合在街巷流动的摊贩们用,就这么一口炉子,拎出去随处一放,做馎饦,蒸糕点热腾腾的,方便。”
梁萤:“家里头也好,一天到晚都有热水用,不过得通风,特别是在冬日里,用它就不能把门窗封死。”
谭三娘越看越觉得稀奇。
她原本不信那炭饼能保到第二日不灭,结果炉子当真是小火黯淡的状态,一旦打开下侧的盖子,空气流通后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火苗再次恢复活力。
并且还不费炭饼。
谭三娘称赞连连,觉得这个东西很是实用。
如果炭饼平价,几乎是城里人的首选。
现在梁萤就要把煤炭的价格打下来,让工部那帮人研究怎么把煤炭焦化用到冶铁上,民生和商用一并带动普及,使利益最大化。
梁州有煤矿,就从梁州做试点,把煤炭普及到民生和商用变现。
贩煤就不需要贾丛修这些中间商了,直接官营煤铺,因为它主要针对的是住在城里的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