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地基(2/2)
封顶仪式当天的晨光刺破云层时,李墨飞正跪在示范楼地基旁。他用麂皮擦拭着奠基碑上的冰霜,汉藏双语的鎏金铭文逐渐显露:\"公元2045年秋,汉藏工匠三百二十人共建此楼。\"手指抚过\"多吉次仁\"这个名字时,背后传来牦牛铃铛的脆响。
12头白牦牛驮着最后一块光伏幕墙缓缓走来。多吉的孙子扎西走在队首,十五岁少年肩头扛着比他高一截的经幡,藏袍下摆沾满夯土舞留下的泥印。他腰间那把祖传藏刀的刀鞘上,贞观陶罐的残片在朝阳中泛着幽蓝,与光伏板上的玛瑙粉光泽遥相呼应。
“李叔,阿爷让我带这个来。”扎西从牦牛鞍袋掏出裹着哈达的陶罐残片。李墨飞注意到残片内壁粘着碳化的青稞粒,与三个月前钻孔发现的千年沉积物如出一辙。
示范楼顶层的藏族工匠突然唱起夯土号子。56岁的洛桑大叔赤脚站在钢梁上,脚踝系着的铜铃随着舞步叮当作响。他改良后的舞步在传统跺脚动作中加入了旋身,腰间的工具袋里,电动扭矩扳手与牛角尺碰撞出奇异的交响。
“电压稳定,准备合龙!”刘宇的吼声从配电室传来。李墨飞将陶片按在奠基碑凹槽内,后退三步时踩到根冻硬的牦牛绳——正是三个月前跳夯土舞用的那根,绳结处还缠着几根灰白牦牛毛。
光伏幕墙被液压吊臂缓缓提起。扎西突然解下藏刀抛向空中,刀身旋转着在幕墙表面投下流动的光斑。工人们屏息凝神,看着玛瑙粉涂层将朝阳折射成七彩光瀑,整面幕墙仿佛融化的雪山金顶缓缓流淌。
“停!”李墨飞突然举手。幕墙离预定位置还剩3厘米时,他看见钢梁接缝处卡着片风干的青稞叶。扎西吹响骨哨,六名藏族工人立刻跳起改良的旋转舞步,震落的冰碴在钢梁上铺成层缓冲带。
正午十二点整,最后一块光伏板严丝合缝嵌入卡槽。洛桑大叔从怀中掏出牛角号,浑厚的号声惊飞了檐角的雪鸽。当最后一声号角余韵消散在群山之间,示范楼突然传出细微的嗡鸣——那是掺着玛瑙粉的混凝土正在固化,亿万纳米孔隙在声波中形成共振。
夜幕降临时,李墨飞独自跪在奠基碑前。卫星电话里陈曦的声音混着电流杂音:“听说你们用唐代戍卒的陶片当镇楼石?”
“是镇心石”他抓起把混合着冰碴的冻土,任其在指缝间簌簌落下,“下午做应力测试时,西墙承受了八级模拟地震。监测仪显示震动波传到奠基碑时,陶片周围的混凝土孔隙率突然改变,就像……”
“就像你父亲说的盐矿自愈现象?”
月光突然被飘来的经幡遮挡。扎西抱着牛皮酒囊站在3步外,藏刀柄的陶片泛着冷光:“阿爷说该给新楼喝青稞酒了。”
两人爬上还在养护期的楼顶时,西北风正卷着雪粒敲打光伏板。扎西拔出藏刀插入女儿墙缝隙,刀身震颤的频率让李墨飞想起盐矿深处的次声波。少年将青稞酒缓缓浇在幕墙接缝处,酒液竟顺着玛瑙粉的纹路绘出幅雍仲符号。
“阿爷说,楼要活九百年。”扎西用刀尖挑起冰晶,“得像大昭寺那样,每年喝三斤青稞酒,吃七两酥油。”
后半夜,李墨飞在工程日志上记录数据时,发现扎西悄悄将陶片拓印按在签名处。少年用炭笔在汉藏双语名字旁画了头白牦牛,牛角正好指向应力测试中出现的奇迹数据峰值。
远处工棚传来改良后的夯土歌谣,老工人们正教年轻焊工跳旋转舞步。有个四川小伙的劳保鞋总踩不准节拍,多吉次仁老爷子便在他鞋底钉了圈牦牛铃。此刻那些错落的铃声混着藏语唱词,在冻土高原的星空下织成张无形的抗震网。
黎明前最冷的时刻,李墨飞将奠基碑旁的冻土装进铁盒。盒底垫着父亲留下的盐矿日记,其中一页记载着1987年矿难当天的气压值——与示范楼成功封顶时的数值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