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海东驿道 贯通唐倭(2/2)
这话不假。驿道开通后,李承乾特意下旨:“凡劫掠驿船、阻碍驿使通行者,视同叛逆,大唐水师可就地剿杀,无需请示。”薛仁贵更是派了三艘楼船,专门在驿道沿线巡逻,确保“邮路无阻”。
半个月后,一则消息让整个海东都震动了——新罗与百济在边境发生冲突,新罗使者通过仁川驿馆递出求援信,三天后,大唐水师的楼船就出现在冲突海域,比原定时间快了整整十日。百济王见状,立刻下令撤兵,说“大唐驿道太快,再闹下去,天兵就到都城了”。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麟德殿看着海东驿道的运行报表。见三个月来,急件平均传递时间从九十日缩短至三十日,寻常文书也只需四十日,不由得对裴炎笑道:“这驿道,比十座烽燧台还管用。以前是‘海阔凭鱼跃’,如今是‘驿道贯海东’,政令能及时到,军情能快速回,这才是真正的掌控。”
裴炎补充道:“陛下,倭国天皇已按咱们的规制,在平城京到博多湾的陆路上增设了五处驿站,还上奏说想派驿卒到长安的‘驿司’学习,说要‘尽得大唐驿道精髓’。”
“准。”李承乾提笔在奏折上批复,“再赐他们十套《大唐驿律》,让他们照着办。告诉倭国天皇,驿道不仅是传文书的,更是连人心的——文书通了,人心才能通。”
旨意传到奈良时,中大兄天皇正在查看新到的大唐驿马。这些马是从河西走廊选的良驹,耐力强、速度快,比倭国的矮脚马强得多。他抚摸着马颈,对中臣藤原说:“你看这驿道,把长安的马、大唐的墨、陛下的诏命,都送到了咱们跟前。以前觉得大唐远在天边,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么近。”
中臣藤原指着驿站旁新立的石碑,碑上刻着“大唐海东驿道”六个大字,旁边用小字注着各驿站的距离和行程:“陛下,这碑立得好。让百姓知道,从博多湾到长安,走的是大唐的驿道,过的是大唐的驿站,这天下,本就是一体的。”
秋末的一天,阿麻福从长安返乡,走的正是海东驿道。他从长安出发,乘驿马到登州,换乘驿船到琉球,再经对马岛抵达博多湾,全程只用了二十八日,比三年前他赴长安时快了近两个月。
在琉球首里城的驿站歇脚时,他看到墙上贴满了各地的布告:有长安的科举通知,有登州的商税新规,还有倭国太学的招生章程。一个琉球少年正踮着脚看布告,指着“大唐国子监招生”的字样问驿卒:“大叔,从这里坐驿船去长安,要多久?”
驿卒笑着说:“快得很!只要你考上学宫,坐上驿船,一个月就能到长安看大雁塔了!”
阿麻福听着这话,忽然觉得这条海东驿道,不只是由驿站、渡船、驿马组成的,更是由无数人的期盼连起来的——琉球学子想赴长安求学,倭国商人想尽快收到大唐的货讯,新罗使者想及时传递国书……这些期盼,让冰冷的驿站有了温度,让茫茫的大海不再隔绝。
船行至对马岛时,阿麻福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驿站的炊烟,与大唐的楼船交相辉映。他想起临行前,长安的博士对他说:“道路通,则天下通。大唐修的不只是驿道,是让海东的百姓知道,无论你在琉球还是奈良,都是大唐的子民,都能沿着这条路,走到长安去。”
夕阳西下,将海东的海面染成金红。“飞鹘号”快船载着阿麻福,也载着无数封文书、家书,朝着博多湾驶去。船尾的浪花里,仿佛倒映着长安的宫阙、琉球的新城、奈良的太学,被这条贯通海东的驿道,紧紧连在了一起。
而那些矗立在驿道旁的石碑,“大唐海东驿道”的字样在暮色中依旧清晰。它们不仅是路标的证明,更是大唐在海东的印记——用驿站代替烽燧,用文书连接人心,这条路,比任何楼船都更能抵达远方,因为它通向的,是每个海东百姓心里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