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40章 海东驿道 贯通唐倭

第40章 海东驿道 贯通唐倭(1/2)

目录

登州港的晨雾中,一声清脆的铜铃划破海面。驿站驿丞张衡望着远处驶来的快船,腰间的“驿使符”在朝阳下闪着光——这是海东驿道贯通后的第一班邮船,载着长安送往奈良的急件,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五日抵达。

“张驿丞,倭国对马岛的驿卒已在码头候着了!”手下的驿卒快步跑来禀报,手里捧着刚卸下的公文箱,箱锁上刻着大唐的鹰纹,“里面是陛下给倭国天皇的回诏,还有薛将军的军情简报,得赶紧交接!”

张衡点点头,亲自带着公文箱登上码头。对马岛的驿卒早已等候在那里,穿着与大唐驿卒几乎一样的绿色驿服,只是腰间多了块倭国朝廷的令牌。两人核对符信无误,在交接簿上签字画押,动作流畅得像是共事了十年——这是三个月来反复演练的结果,为的就是让海东的公文传递,像长安到洛阳那样顺畅。

海东驿道的修建,始于李承乾的一道圣旨。去年冬天,他看着薛仁贵送来的海东海图,皱眉道:“从长安到奈良,公文要走三个月,遇着台风还要更久,这如何能及时应对海疆变故?”当即命裴炎牵头,联合新罗、倭国,在海东建一条跨海域的驿道。

如今,这条驿道已初具规模:从长安出发,经洛阳、登州,渡海至琉球首里城,再经对马岛,最终抵达倭国博多湾,全程设二十一处驿站,其中大唐境内十处,琉球两处,对马岛一处,倭国八处。每处驿站都配备驿马、渡船、粮秣,还有通晓汉、倭、新罗语的译员,确保“文书不过夜,急件不滞海”。

“张驿丞,这是对马岛的急报。”倭国驿卒递过一个密封的木盒,“昨日侦测到几艘不明船只在济州岛附近游弋,疑似海盗余孽,已报给薛将军的水师了。”

张衡接过木盒,见上面贴着“火急”的红签,立刻让人备马:“直接送登州水师营,让他们快马传往长安!”他看着倭国驿卒登上快船,忽然想起半年前驿道初建时的争执——倭国曾想让驿道绕开对马岛,改走他们控制的另一个小岛,被薛仁贵严词驳回:“驿道乃传递军情之用,岂能因私废公?对马岛居海东要冲,此处设驿,方能兼顾新罗、倭国两处军情。”

如今看来,这个决定何等明智。对马岛驿站就像一枚楔子,钉在朝鲜半岛与倭国之间,无论是新罗沿海的异动,还是倭国九州的动静,都能第一时间传到登州,再转往长安。

三日后,奈良博多湾的驿站里,驿丞小野拓真正对着沙漏核对时间。桌上的公文架上,整齐地码着来自长安、登州、琉球的文书,最上面的一封,是安乐县主写给长安的家书,信封上贴着“平安”的绿签——这是海东驿道的新规矩,寻常信件也可托驿卒捎带,只是要比公文慢些,收费却比商队低一半。

“小野大人,大唐的邮船到了!”驿卒的呼喊让小野拓真回过神。他快步迎出驿站,只见大唐的“飞鹘号”快船已靠岸,船头的驿旗上,“大唐海东驿道”六个大字在风中猎猎作响。

交接公文时,大唐驿卒笑着递给他一小包东西:“这是登州张驿丞托我带给你的,说是长安新出的墨锭,比咱们用的松烟墨更黑亮。”

小野拓真接过墨锭,心里一暖。三个月来,他和张衡通过驿道互赠过不少东西:他送过倭国的和纸,张衡回赠过大唐的砚台;他寄去博多湾的海产,张衡送来登州的蜜桃。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因为这条驿道,竟成了互通有无的朋友。

驿站后院,几个驿卒正在检修渡船。船是按大唐“海鹘船”的样式造的,首尾尖翘,两侧有浮板,抗风浪能力比倭国的旧船强得多。一个老驿卒摸着船板,对年轻驿卒说:“你们别小看这船,上个月台风天,就是靠它把急件送到了对马岛,换了咱们以前的船,早就翻了。”

年轻驿卒点点头,指着船帆上的图案:“你看这帆上的‘驿’字,还是大唐工部统一规定的样式,不管在登州还是博多湾,远远一看就知道是驿船,连海盗见了都要绕着走——谁也不敢动大唐的驿道文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