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确保他不会跑路(1/2)
郑建国接过材料,坐在办公桌前仔细翻看。合同上的采购项目是“校园多媒体设备”,金额二十万,供应商名称是“盛达科技”。他翻到工商信息页,看到法人代表一栏写着“刘强”,眉头微微皱起——这个名字,他在张立明案的银行流水里见过,当时是作为“工程分包商”出现的,没想到现在又和启航文化扯上了关系。“看来这背后还有个小网络。”他手指在“刘强”的名字上敲了敲,抬头对小李说,“通知相关人员,十点在小会议室开会,把这些材料分发给大家,我们梳理一下线索。”
十点整,小会议室里坐了七八个人,都是之前专案组的核心成员。小张也从技术科赶了过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上面是“盛达科技”的通讯记录。“我查了刘强的通话记录,最近半年他和启航文化的法人联系频繁,平均每周三次,每次都在十分钟以上。”小张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而且他们的通话时间,大多在教育系统项目招标前一周,很可疑。”
“资金方面也有问题。”负责经侦的老周推了推眼镜,拿出一份银行流水,“盛达科技在拿到区教育局的合同后,分两次给启航文化转了五万块,备注是‘咨询费’,和之前给李芳的那笔如出一辙,明显是利益输送。”
郑建国听着大家的汇报,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想起王伟明在审讯室里说的“我只是按规矩办事”,此刻看来,所谓的“规矩”,不过是他们编织的利益网。“刘强和启航文化的关系,必须查清楚。”他语气坚定,“小李,你负责联系区教育局,核实这份合同的审批流程;老周,你继续深挖盛达科技的资金流向,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关联账户;小张,你追踪刘强的近期行踪,确保他不会跑路。”
众人领命后纷纷离开,会议室里又只剩下郑建国一人。
他看着桌上摊开的材料,心里清楚,这些旁支线索虽然琐碎,却关乎整个案子的彻底告破。他不能因为主要案犯落网就掉以轻心,否则就是对之前的努力不负责,对那些被侵害的教育利益不负责。
桌面上摊开的王伟明案卷册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本《证据清单》的边角被反复翻阅得发毛,红色批注密密麻麻——“第12页资金流水需补充银行柜员证言”“第37页刘海供述需标注对应监控时间”,每一条都用加粗符号标出,像是在心里刻下的提醒。
他指尖捏着一枚银色书签,停在“王伟明通过李娟账户洗钱”那一页。纸张上印着李娟的银行流水截图,其中一笔二十万“理财收益”的记录旁,他用蓝笔写着“实际为启航文化行贿款,对应合同编号JY-2023-08”。这是案件的关键证据之一,也是他反复核对过三次的细节——第一次是经侦团队提交流水时,第二次是补充侦查阶段与银行核实,第三次是昨天和公诉团队沟通时,李检察官特意强调“要确保金额、时间、交易对手完全对应”。
“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思绪。推门进来的是公诉团队的书记员小周,手里抱着一摞装订好的《出庭预案》,封皮上印着“王伟明受贿案”几个黑体字。“郑队,这是我们昨晚整理的质证提纲,您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小周把预案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关于未实名号码的归属,我们准备从信号轨迹、通话内容、关联设备三个方面质证,您这边还有没有其他证据能佐证?”
郑建国接过预案,翻到“通讯证据”章节,指尖在“信号多次出现在市委家属院”那行字上划过。他想起技术科小陈熬夜追踪信号的场景——那天凌晨,小陈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额头上的汗珠滴在键盘上,直到锁定“信号来源与李娟家重合”才松了口气。“有。”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技术报告,“这是技术科恢复的王伟明专用手机数据,里面有一条未发送的短信,收件人就是那个未实名号码,内容是‘项目已批,按老规矩走’,时间正好是启航文化中标前三天,能和信号轨迹对应上。”
小周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笔记录:“这个证据很关键!我们可以把它加进质证提纲,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两人凑在桌前,逐页核对证据清单,从资金流向到证人证言,从通讯记录到现场勘查,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文件上投下移动的光斑,不知不觉间,办公室里的茶水已经续了三次,杯底积了厚厚的茶垢。
下午,郑建国带着案卷去了检察院,和公诉团队开庭前协调会。会议室里,李检察官坐在主位,面前摊着厚厚的案卷,鼻梁上的眼镜反射着灯光。“郑队,我们梳理了一下,目前证据链已经比较完整,但还有几个细节需要确认。”李检察官推了推眼镜,指着一份笔录,“刘海供述‘受王伟明指使传递资金’时,提到‘在茶馆见面时王伟明给了一个黑色信封’,这个信封有没有找到?”
郑建国心里一紧,立刻回忆起当时的搜查场景——王伟明办公室的暗格里,除了专用手机,还有一个空的黑色信封,上面没有指纹,却残留着微量的现金油墨。“找到了。”
他从随身的文件袋里拿出一份物证鉴定报告,“信封虽然是空的,但鉴定显示上面的油墨成分与刘海供述中‘信封里装的现金’成分一致,而且信封内侧有王伟明的dNA残留,能证明他用过这个信封。”
李检察官接过报告,仔细翻看后点了点头:“很好,这个细节能增强刘海供述的可信度。
另外,关于王伟明在教育系统审批项目时的滥用职权,我们还需要您出庭时详细说明审批流程,让法官清楚他是如何利用职务便利为企业谋利的。”
而其他涉案人员如刘海、李娟和文化公司法人等也都将一并受审。郑建国注意到李娟的家属曾试图联系办案人员,希望能减轻处罚,但郑建国依法拒绝了沟通,并提醒同事一律不得私下接触涉案人员家属。
开庭当天,城市上空的阳光格外耀眼,仿佛是上天在为这场伸张正义的审判欢呼喝彩。
郑建国比预定时间早到了一个小时。他独自坐在法院为证人准备的休息室里,房间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咔哒”声。他没有碰休息室里准备的茶水,而是从公文包里再次取出了那份已经烂熟于心的《出庭证据摘要》。
这份摘要是他自己整理的,每一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记:红色的下划线代表必须一字不差陈述的关键供词,蓝色的波浪线是需要重点解释的资金流向,黑色的星号则标注了可能被辩方律师拿来做文章的细节。他用指腹轻轻摩挲着纸张的边缘,那粗糙的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沉淀下来。他闭上眼,将整个案件的脉络在脑中如放电影般又过了一遍,从众晨中学那间堆满灰尘的档案室,到技术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再到审讯室里嫌疑人崩溃的瞬间……每一个画面都清晰如昨。
时间临近,他起身走向卫生间。在洗手池前,他打开水龙头,用冰凉的水拍了拍脸,镜子里映出一张略带疲惫却眼神坚毅的面孔。他对着镜子,郑重地整理了一下身上那套笔挺的制服。这套制服陪伴他经历了无数案件,肩上的警徽在灯光下闪烁着冰冷而庄严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将每一颗金属纽扣都仔细扣好,仿佛在扣紧法律的尊严;衣角被他抚得一丝不苟,就像在梳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他知道,今天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整个专案组日夜奋战的心血,是法律不容侵犯的威严。
当他迈步走进肃穆的法庭时,脚步沉稳有力,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自信。旁听席上已经坐满了人,有媒体记者,有涉案单位的代表,还有一些关注此案的市民,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法庭内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和神圣:高悬的国徽、身着法袍的审判长和陪审员、神情严肃的公诉人团队。
郑建国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了被告席上。
王伟明、刘海、李娟以及那位文化公司的法人代表,几个人像提线木偶般并排站着,身上穿着统一的灰色看守所服装。曾经意气风发、手握权柄的王伟明,此刻头发花白了许多,背也有些佝偻,始终低着头,下巴几乎要抵到胸口,完全不见了昔日在办公室里的沉稳与从容。李娟则瘦得脱了相,双手紧紧绞在一起,肩膀微微颤抖,偶尔抬眼,眼神空洞得像一汪死水。而刘海,那个在案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中间人,更是面如死灰,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灵魂,只是麻木地站着。
郑建国收回目光,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走上证人席落座。他能感觉到,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那一道道目光如同聚光灯,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证人郑建国,请就你在侦办王伟明等人涉嫌受贿、洗钱一案中的侦查过程,向法庭进行陈述。”公诉人的声音清晰而有力。
郑建国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熟悉的案件细节。他握着面前的话筒,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法庭,清晰而洪亮,仿佛是敲响的正义之钟:“审判长、审判员,在王伟明案件的侦查过程中,我们通过多方调查,获取了大量确凿的证据。案件的起因是……”
他有条不紊地讲述着,从最初的匿名举报信,到对张校长资金流向的追踪,再到如何锁定刘海这个关键人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逻辑推理,他都阐述得滴水不漏。他的语速平稳,条理清晰,仿佛不是在回忆,而是在复刻那段惊心动魄的侦查历程。
法官和公诉人的提问接踵而至,问题尖锐而具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