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侯亮平说我叛国?我爷代号叫风筝 > 第513章 仿佛还在试图逃避现实

第513章 仿佛还在试图逃避现实(2/2)

目录

郑建国端着茶杯,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眼前也浮现出那些画面:众晨中学里老教师担忧的眼神,茶馆外闷热的空气,还有技术科里小陈盯着屏幕熬红的眼睛。他轻轻啜了口茶,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熨帖了连日的疲惫:“你们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小李,上次在银行查李娟的流水,连续两天对着电脑核对,眼睛都熬肿了,还坚持把所有交易记录理得清清楚楚。”

小李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那不是应该的嘛!您还天天比我们睡得晚、起得早,上次为了等技术科的信号追踪结果,在监控车里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还接着部署抓捕。”

说话间,菜陆续端了上来。鱼香肉丝裹着浓稠的酱汁,酸香中带着甜意;锅包肉外皮金黄酥脆,咬下去咔嚓作响;番茄炒蛋色泽鲜亮,筷子一挑就能拉出丝来。小张迫不及待夹了一筷子锅包肉,烫得直吸气,却还是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就是这个味儿!上次加班晚了来吃,我一下吃了两碗饭。”

郑建国也夹了块拍黄瓜,清爽的口感解了油腻。他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场景,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暖意。

从警这么多年,他破过不少案子,每次结案后,最难忘的不是表彰和奖励,而是和兄弟们这样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家常菜,聊着办案时的点点滴滴。

接下来的几天,郑建国继续处理案件的后续工作。桌面上摊着半尺高的案卷,最上面是一份《补充侦查说明》,边角被手指摩挲得微微发卷——这是今早刚从检察机关传回来的,需要针对王伟明受贿案中“第三笔境外资金流向”补充细节。他端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温茶水,茶香混着纸张的油墨味,成了这段时间最熟悉的味道。

“郑队,这是昨天整理好的涉案企业资料,您过目。”小张抱着一摞文件夹走进来,额头上还沾着细密的汗珠。文件夹封面用标签贴了分类,“宏远教育科技”“启航文化”等企业名称一目了然,右下角还标注着“待核查合同”“资金流水已归档”等状态。郑建国接过文件夹,指尖触到纸张边缘的毛刺——这是小张熬夜整理时,用美工刀裁边留下的痕迹。

他翻开“宏远教育科技”的案卷,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合同复印件,每页都用红笔圈出了关键条款:“第3条设备采购单价高于市场价30%”“低7条付款方式为‘项目启动后预付60%’”。旁边还附着小张手写的备注:“已联系市场监管部门,核实该企业提供的设备存在以次充好情况,后续需跟进行政处罚。”郑建国点点头,在备注旁画了个勾:“做得细致。这批材料今天下午统一送档案室归档,记得让老吴再核对一遍,确保每份合同都有对应的资金记录,不能出岔子。”

小张应声离开后,郑建国拿起电话,拨通了检察机关的号码。电话那头传来李检察官熟悉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却依旧严谨:“郑队,关于王伟明那笔转往泰国的资金,我们需要你们补充银行出具的‘境外汇款申报单’复印件,还有当时负责该笔业务的银行柜员证言。”

“好,我这就安排人去银行调取。”郑建国边说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另外,上次你们问的‘启航文化与教育局的图书采购合同’,我们找到了当时的招标记录,里面有王伟明签字的审批页,稍后一起送过去。”挂了电话,他捏了捏眉心——连续几天配合补充说明,虽然都是细节工作,却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想起第一次和检察机关对接时,李检察官说的“每一份证据都要像钉子一样扎实”,此刻更觉这话的分量。

走到档案室门口时,老吴正戴着老花镜,蹲在地上整理案卷柜。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泛着细碎的光。柜门上贴着醒目的标签:“张立明贪腐案(2024)”“王伟明受贿案(2024)”,每个标签下方都标注了案卷数量和归档日期。看到郑建国进来,老吴直起身,捶了捶腰:“郑队,这批案卷我按‘人物-证据-供述’分了三类,每类都编了号,以后查起来方便。”

郑建国蹲下身,随手抽出一本“王伟明涉案资金流水”,里面的银行单据按时间顺序排列,每一张都盖了“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公章,边缘还贴着骑缝章。他翻到“李娟账户转账记录”那页,看到老吴用铅笔在旁边标注了“对应刘海供述第3页”,瞬间想起当时刘海在审讯室里,看着这笔流水终于崩溃认罪的场景。“辛苦你了,老吴。”郑建国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这些案卷不仅是案子的收尾,也是给老百姓的交代,咱们得把它做扎实。”

老吴笑着点头,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案卷归档登记册》:“放心吧,我都登记好了,每本案卷的编号、内容、存放位置都记在这儿,丢不了。”登记册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老警察的严谨。

下午,郑建国抽空去了趟负责涉案企业调查的小组。办公室里,小李正对着电脑屏幕,逐行核对“启航文化”的财务报表。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人眼晕,小李却看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用计算器验算一遍。“郑队,您看这里。”小李指着一行数字,语气里带着兴奋,“这家公司去年给‘李芳’账户转了8万,备注是‘咨询费’,但我们查了,根本没有对应的咨询合同,这肯定是行贿的幌子!”

郑建国凑到屏幕前,看着那行刺眼的数字,眉头微微皱起。他想起李芳是李娟的妹妹,之前在调查中一直声称“和启航文化只是朋友关系”,此刻这8万“咨询费”,无疑是又一个铁证。

“把这笔记录整理好,加到补充侦查材料里。”他拍了拍小李的肩膀,

“虽然主要案犯已经落网,但这些企业的问题也不能放过,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也给其他企业提个醒——教育系统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

小李用力点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的文档很快多了一行加粗的标注:“启航文化向李芳账户支付8万元‘咨询费’,无对应合同,涉嫌行贿。”

如今,随着张立明、王伟明等人落网,被挪用的教育经费逐渐追回,这所学校终于有了盼头。

“主要案犯都落网了,后续就是整理材料、配合检察起诉,还有几家涉案企业在查,压力小多了。”

傍晚六点半,郑建国掏出钥匙打开家门时,玄关处的感应灯应声亮起,暖黄的光里裹着一股熟悉的饭菜香——是妻子最拿手的糖醋排骨,酸甜的气息顺着厨房门缝飘出来,勾得人胃里一阵发空。

“回来啦?”妻子系着围裙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看到他进门,眼睛弯了弯,“今天挺快,排骨刚炖好,再炒个青菜就能吃饭。”

郑建国换鞋的动作顿了顿,低头看了眼腕表——比上周平均早回了四十分钟。他想起之前案子最紧的时候,常常是凌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有时甚至直接在单位沙发上凑合一晚,家里的饭菜热了又凉,妻子总是把保温盒放在玄关柜上,旁边压着一张写着“记得加热”的便签。此刻能准时赶上家里的晚饭,胸腔里像是被温水浸过,软乎乎的。“今天把王伟明案的最后一批归档材料送过去了,没别的急事,就早点回来了。”他笑着把公文包放在沙发上,顺手整理了一下衣角——上周抽空去巷口的老理发店理了发,原本有些过长的头发被剪得整齐利落,额前的碎发不再遮眼,整个人看起来清爽了不少。

饭桌上,糖醋排骨泛着油亮的琥珀色,青菜翠绿爽口,妻子还特意做了碗番茄蛋汤,汤里飘着金黄的蛋花。郑建国夹了块排骨,酸甜的酱汁裹着软烂的肉,入口即化。“好吃。”他含糊地说,又多夹了一块。妻子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前阵子你天天忙得不着家,现在能好好在家吃顿饭,比什么都强。”

正说着,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是“小李”。郑建国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想站起来去阳台接,手刚碰到手机又顿住——现在不是之前那种连轴转的紧急状态了。他按下接听键,语气比平时放松了些:“喂,小李,怎么了?”

“郑队,是关于启航文化的后续调查,我们查到他们去年还和区教育局有笔设备采购合同,金额不大,但供应商和之前给王伟明行贿的那家空壳公司有关联。”小李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年轻人的兴奋,“我想跟您汇报一下,看看要不要深入查。”

“好,明天上班后你把材料整理好,我们开个短会讨论。”郑建国简洁地交代完,又叮嘱了一句,“别太晚了,早点休息,明天再说。”挂了电话,他发现妻子正看着他,眼神里带着理解。“还是案子的事?”她问。

“嗯,王伟明案的旁支线索,涉及到几家企业的关联交易。”郑建国放下手机,拿起汤匙喝了口汤,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主要案犯虽然落网了,但这些尾巴不清理干净,说不定以后还会出问题。”

妻子没再多问,只是往他碗里又夹了块排骨:“那也别太累了,身体是本钱。”

郑建国点点头,心里却记着这事。他想起专案组刚成立时,办公室里挤满了人,白板上贴满了线索便利贴,打印机日夜不停运转,连走廊里都能听到讨论案情的声音。可现在,随着案子进入收尾阶段,部分人员已经陆续回归原岗位——小张回了技术科,继续负责日常的通讯追踪;老吴也回到了档案室,整理积累的旧案卷。

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还在跟进王伟明案的旁支线索,办公室里比之前空了不少,偶尔会觉得有些冷清,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这意味着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

第二天上班,郑建国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小李抱着一摞材料在门口等他。“郑队,这是启航文化和区教育局的合同复印件,还有供应商的工商信息,我都整理好了。”小李把材料递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您看,这家供应商的法人代表,之前在张立明案里也出现过,是个惯犯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