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谷雨春深(上)(2/2)
“学生受教了。”我应道。先生总能从自然节律中引申出治学修身的道理。
陪先生说了会儿话,见他一切安好,我便告辞出来。雨丝又变得绵密了些,打在油纸伞面上,发出沙沙的轻响。街道上行人不多,偶有顶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农人挑着担子匆匆走过,担子里是刚从地里收割的、水灵灵的春韭或新蚕豆。空气中混合着雨水、泥土、草木以及街边食肆传来的、煮着谷雨新茶的清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钱塘谷雨风情画。
午后,我依约去了云娘子处学琵琶。因着栖霞先生那一个“空”字的点拨,我近日练习《松涛》时,心绪更为沉静,不再执着于模仿风涛的形貌,而是尝试去体会那松林本体于风动中的“定静”。轮指依旧追求力道,但更重内在的支撑;揉弦依旧变化多端,但意在表现那细微震颤下的恒定。
一曲奏罢,云娘子微微颔首:“心静了些,音色也沉了些。虽离‘空’境尚远,但已非昔日浮响。记住这感觉,于这谷雨时节,听雨打芭蕉,观云聚云散,皆是修行。”
从云娘子处出来,雨已停了片刻,西子湖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景致空蒙而静谧。我没有立刻乘车回去,而是让老周头驾着油壁车沿湖缓行。
湖边的茶肆酒馆,今日格外热闹。许多文人雅士、富商巨贾聚集于此,品饮着刚刚上市的、价比黄金的“谷雨新茶”。此时饮谷雨茶的风气极盛,认为此时的茶叶受春雨滋养,芽叶肥硕,色泽翠绿,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有清火、辟邪、明目等功效。
车行至望湖楼附近,只见楼内宾客满座,茶香四溢,甚至有人在高声品评着各地新茶的优劣。我放下浅碧色的车帘,将那喧嚣隔在外头,只透过薄纱,静静欣赏着这雨后天青、湖光潋滟的景色。
回到西泠小院时,已是傍晚。贾姨果然做好了咸肉鲜笋汤和油爆虾。那咸肉鲜笋汤汤汁乳白,咸肉的醇厚与春笋的清甜完美融合,喝一口,鲜得人眉毛都要掉下来。油爆虾则壳脆肉嫩,咸鲜适口。就着新蒸的稻米饭,吃得十分惬意。
用罢晚膳,天色尚未完全暗下。我坐在窗边,就着最后的天光翻阅书卷。窗外,檐角依旧滴答着积蓄的雨水,院中的枇杷树和青苔在暮色中显得愈发苍翠。鼻端是书籍的墨香、雨后草木的清气,以及屋内若有若无的、贾姨刚点燃用以驱潮的艾草气息。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回眸。它用最丰沛的雨水,最蓬勃的生机,为绚烂的春季作结,同时也悄然拉开了夏日序幕。
我放下书卷,听着那规律的滴水声,心中一片安然。
在这古老的节律里,感受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成长,于苏小小而言,便是最好的修行。
夜色渐浓,钱塘城在谷雨的湿润中沉沉睡去,等待着下一个天明,以及紧随其后、那喧嚣繁盛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