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湖心清音(1/2)
湖心亭坐落于孤山延入湖中的一片半岛尖端,三面环水,视野极阔。是日天公作美,春阳和煦,将一湖碧水照得通透,波光粼粼,如同撒了满湖的碎金。远山含翠,烟岚轻笼,正是西湖最动人的时节。
亭内轩敞,已有二三十位文士在座,皆宽袍博带,气度不凡。年长者须发皆白,神情肃穆;年轻者亦多眉目疏朗,自带风华。我与郑先生、栖霞子、梅溪散人一同到来时,原本的谈笑风生有了片刻的凝滞。无数道目光——好奇的、审视的、赞赏的、甚至略带怀疑的——瞬间落在我这个陌生的少女身上。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丝不可避免的紧张,按照顾嬷嬷所教,敛衽行礼,姿态从容,目光平视,不卑不亢。贾姨为我准备的这身湖水绿襦裙,此刻与窗外的湖光山色奇妙地融为一体,为我平添了几分自然的底气。
郑先生简单引荐后,诗会便开始了。起初是几位年高德劭的老先生定调,诗词歌赋,或咏眼前之景,或抒胸中块垒,皆功底深厚,引经据典,气氛庄重而略显拘谨。我安静地坐在郑先生下首,凝神倾听,偶尔在心内品评,愈发觉得此行不虚,能亲耳聆听这些当世名家的现场吟咏,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
轮到我时,亭内再次安静下来。我知道,期待的、考验的时刻到了。
我并未立即起身,而是先向主位的几位长者微微欠身,声音清晰而柔和:“晚辈苏小小,才疏学浅,蒙诸位先生不弃,得以列席此会,惶恐之至。近日观湖上春景,心有所感,偶得几句,并试以琵琶相和,名曰《春湖行》。雕虫小技,不成体统,恳请诸位先生斧正。”
这番话,既表达了谦逊,也点明了我将“诗乐合一”的展示方式,瞬间引起了众人的兴趣。
我从贾姨手中接过琵琶,款步走至亭中视野最开阔处,面向烟波浩渺的西湖。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我身上和琵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闭上眼,调整呼吸,将心神完全沉浸到这片湖山春色之中。
然后,指尖拨动了琴弦。
我没有先吟诗,而是先以一段琵琶引子开场。
乐音清越,起初是几个零落的、清脆的泛音,模仿冰凌初融、水滴落入湖面的声响。随即,轮指由缓至急,如春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旋律渐渐开阔流畅,描绘出春水初涨、碧波万顷的景象。我的指法融合了云娘子所教的技巧,更带入了我自已对这片湖水的深情,乐音中既有江南的柔美,又透着一股属于少女的、未经世事的清朗与朝气。
在乐曲将众人引入春日湖光的意境之后,我才和着琵琶的旋律,轻声吟唱起来。我的嗓音算不得绝佳,但清亮干净,带着少女的娇柔,更重要的是,我的诗句,是完全由心而发,贴合着旋律与眼前景致创作出来的:
“水国春阴护短篷,
烟波深处觅仙踪。
青山似黛频临镜,
白鸟如云忽破空。
意态悠悠随去棹,
心光寂寂映垂虹。
何须更说人间事,
且枕清流听晚钟。”
这首诗,没有借用任何一位后世名家的句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