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灵隐禅音(1/2)
身子将养了近一月,已是暮春时分。湖边的垂柳绿得浓稠,飞絮蒙蒙,搅动着钱塘温软的空气。贾姨见我气色日渐红润,便提议去城外的灵隐寺上香。
“你爹娘在时,每年春季都要去灵隐寺进香,祈求平安顺遂。你病了这一场,如今大好了,也该去还个愿,谢谢佛祖庇佑。”贾姨一边替我整理着出门的衣裙,一边絮絮说着。她选了一件水绿色的襦裙,配着月白色的半臂,颜色清浅,正合这暮春景致。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还愿,更是贾姨希望我能散散心,或许,也是让我这个“苏小小”,重新走入钱塘人视野的一个开端。
马车颠簸着出了城,沿着西湖向西北而行。撩开车帘,窗外是全然陌生的景致。与现代修剪整齐的湖畔公园不同,此时的西湖周边更多是自然野趣,山峦叠翠,草木葳蕤,道路两旁间或有小小的村落,土墙茅舍,鸡犬相闻。有农人在水田里躬身插秧,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青草和湖水混杂的清新气息,偶尔还能闻到远处山林里传来的、若有若无的野花香。这与现代城市里尾气与工业混杂的味道截然不同,是一种原始而充满生命力的芬芳。
灵隐寺渐近,已能望见飞凰峰与白猿峰左右对峙,山色空蒙,林木幽深。山门前已有不少香客,男女老少,衣着各异,有锦衣华服者,亦有布衣草履者,人人脸上都带着几分虔诚与期盼。
踏入寺门,一股混合着檀香、古木和香火气的特殊味道扑面而来,沉静而庄严。大雄宝殿内,佛祖金身垂目,悲悯众生。贾姨熟门熟路地请了香烛,拉着我在蒲团上跪下。
“佛祖保佑,信女贾氏,携甥女小小,谢佛祖庇佑,令其病体康复。祈求佛祖继续护佑小小,平安喜乐,无灾无难……”贾姨低声祝祷,语气无比诚挚。
我学着她的样子,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心中却是一片茫然。祈求什么呢?祈求改变苏小小十九岁夭亡的命运吗?若命运可轻易更改,那我此刻的存在,又算什么?最终,我只是在心里默默念道:“若真有佛祖,请保佑贾姨身体康健,平安顺遂。”这个给予我温暖庇护的妇人,是我在这个时空唯一的牵挂。
上完香,贾姨去寻熟识的知客僧添香油钱。我信步在寺内走动,避开人流稠密之处,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走向后山。越往里走,越是清幽,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只余下斑驳的光影洒落地面。潺潺的水声传来,是寺旁着名的冷泉,泉水清冽,撞击山石,发出琤琮之音,涤荡人心头的尘虑。
就在一处相对僻静的亭子旁,我看到了一位正在扫地的老僧。他须眉皆白,面容清癯,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灰色僧袍,动作缓慢而稳定,一下一下,扫着石阶上的落叶。他的神情安详,眼神澄澈,仿佛手中的扫帚不是在清扫尘埃,而是在进行一种神圣的仪轨。
我停下脚步,不忍打扰这份宁静。
老僧却似有所觉,停下动作,抬起头看向我。他的目光温和,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通透,却并无压迫感。“女施主,可是迷路了?”他的声音如同这山间的泉水,清润平和。
“打扰大师清修了,”我连忙敛衽行礼,“只是贪看此处清静,随意走走。”
老僧微微一笑,将扫帚轻轻靠在亭柱上,指了指亭内的石凳:“春日天气好,歇歇脚无妨。”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进亭子坐下。老僧并未靠近,依旧站在亭外,与我保持着一段恰当的距离。
“施主眉宇间,似有困惑。”他缓缓开口,并非询问,而是陈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