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44章 文化馆参展

第44章 文化馆参展(2/2)

目录

事情就这么定了。第二天,陆信起了个大早,骑车去了他舅家所在的邻村。晌午时分,他就带着一个低着头、搓着衣角的姑娘回来了,正是英子。

英子果然如记忆中那般瘦小,穿着打补丁的旧衣裳,头发枯黄,眼神怯生生的,不敢正眼看人。但一双手伸出来,指节却粗大,带着劳作的痕迹。

苏宁让她试着编最简单的平底筐起底。英子起初很紧张,手指僵硬,但上手后,动作却出乎意料地稳当、麻利,虽然比不上春苗的灵巧,但胜在踏实、肯干。

“行,就留下试试吧。”苏宁拍了板。

于是,小小的院子里,变成了三个人。春苗负责复杂的定制品和教英子,英子主要负责处理材料和编基础的筐篮,苏宁则统筹全局,兼顾设计和对外联系。分工明确,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陆信看着院子里渐渐增多的成品和三个忙碌的女人(加上一个自己玩的石头),没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轻松。他在地里干活更卖力了,仿佛要把家里这部分增加的“非农”收入,用更多的工分给平衡回来。

日子像院角那架悄悄爬蔓的丝瓜,在闷热和忙碌中,悄无声息地延伸着,结出小小的、充满希望的果实。虽然辛苦,虽然前途依旧未知,但看着日益充实的钱匣子和越来越像样的家,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团火,一股劲。

盛夏的夜晚,院子里点起艾草驱蚊。三个女人就着月光和微弱的灯火继续赶工,偶尔低声交流几句。陆信坐在稍远些的地方,擦拭着农具,或者用新砍的竹子编些家里用的笸箩、筛子。石头熬不住,已经在春苗怀里睡着了,发出均匀的鼾声。

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汗水的咸味和草木材料的气息。没有太多言语,只有劳作的声音和夜晚的静谧交织。

苏宁抬起头,擦了把汗,看着眼前的景象:春苗专注的侧脸,英子埋头苦干的身影,沉睡的石头,还有不远处那个沉默却如山岳般可靠的男人。

这个由她和他一手搭建起来的、小小的“草编作坊”,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机。它承载着几个家庭的希望,也见证着这个时代,普通人抓住机遇、努力改变命运的缩影。

她知道,更大的风浪或许还在后面,林秀儿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苏家那边可能的不甘,以及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此刻,月光如水,艾草轻燃,手里的藤条温润,身边的人可依。

这就够了。

她低下头,继续编织。指尖流淌的,不只是藤条,更是对未来的笃定和期盼。

夜还长,活还多。

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日子,还会继续向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