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44章 文化馆参展

第44章 文化馆参展(1/2)

目录

入了伏,天像下了火。日头明晃晃地悬着,像烧红的烙铁,把地皮烤得滚烫,踩上去隔着鞋底都觉着灼人。田里的玉米叶子卷了边,蔫头耷脑。知了藏在树叶里,拼了命地嘶叫,更添了几分燥热。

新房子虽然比破屋强,但土坯墙吸热,到下午屋里就跟蒸笼似的。苏宁和春苗只好把“工作间”挪到院子里的凉棚底下。好歹有点穿堂风,虽然也是热风,总比闷着强。两人就着树荫,手指翻飞,藤条和竹篾在指尖穿梭,很快被汗水浸得湿滑。

石头热得小脸通红,穿着个苏宁用旧布改的小裤衩,坐在凉棚角落的草席上,摆弄着几个编废的草编小动物,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春苗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儿子,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感激。这份工钱,让她和儿子能吃上饱饭,偶尔还能割点肉改善伙食,在她看来,已是天大的恩情。

陆信从地里回来得更晚了,常常是顶着星星。夏锄是关键,草长得快,一天不锄就能荒一片。他浑身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褂子能拧出水,脸上晒得黝黑发亮,嘴唇都起了皮。但眼神里的劲儿没散,反而更沉凝了些。

县文化馆参展的事,像块小石子,在村里激起的涟漪比预想的大。先是快嘴刘婶神秘兮兮地跑来,绕着弯子打听“是不是要当艺术家了?”;接着大队书记王建国在路上碰见陆信,也难得地停下脚步,问了句:“听说你们家小宁的手艺,都惊动县里了?”语气里带着几分探究,几分说不清是赞许还是别的意味。

陆信依旧是那副不咸不淡的样子,只回一句:“就是去凑个数。”便把话题挡了回去。

但私下里,他还是把那封参展通知和凭证,用油纸包了又包,塞进了炕柜最里头。苏宁知道他嘴上不说,心里是在意的。这年头,能被“上面”认可,总归是件有面子的事,也能少很多麻烦。

生意也确实因此更好了些。邻村甚至隔壁公社都有人慕名而来,不光是买现成的,还有拿着样子来定做的。有个公社干部家的闺女要出嫁,特意找来,定做一对带“喜”字的花瓶和一套装干果的盒子,要求高,工期紧,但给的价钱也大方。

订单多了,压力也大了。光靠苏宁和春苗两个人,明显忙不过来。晚上,趁着有点凉风,两人坐在院子里算账。这个月零零总总的收入,竟然有十五六块!刨去买材料的成本和给春苗的工钱,净落下了八九块!这在这个一个壮劳力一年也攒不下几十块的年代,简直是笔巨款!

但看着堆了半院子的原材料和等待交付的订单,苏宁却笑不出来。

“照这么下去,咱俩就是熬瞎了眼,也赶不出来。”她揉着酸痛的手腕,叹了口气。

春苗也愁:“是啊,姐。这定做的活儿精细,快不得。可人家等着要……”

一直沉默着在旁边磨镰刀的陆信,忽然开口:“得再找个人。”

这话说出了苏宁的心声,但她也发愁:“找谁呢?知根知底、手巧又可靠的,不好找。”张嫂子家上次没谈拢,村里其他妇人,要么手艺不行,要么嘴碎事多。

陆信磨镰刀的动作没停,声音在夜色里显得低沉:“明天我去趟我舅家那边问问。我有个表妹,叫英子,手还算巧,人也老实。就是家里弟妹多,负担重,看看她愿不愿意来。”

英子?苏宁有点印象,好像是陆信一个远房舅舅家的闺女,过年时见过一面,瘦瘦小小的,不太爱说话。如果是陆信的亲戚,知根知底,倒是可以试试。

“那……工钱怎么算?”苏宁问。

“跟春苗一样,按件计,或者一天一毛五,管饭。”陆信道,“先让她来试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