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未命名草稿:“基石”启明(2/2)
屏幕上,那原本即将崩溃的数据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稳稳托住,停止了下跌,然后开始顽强地、缓慢地回升!被清除掉病毒的网络,恢复了自组织能力,节点间重新建立起干净的信任链路,场域参数迅速稳定并重新优化。
“攻击被遏制!网络正在自主恢复!协同度回升中!”监控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指挥中心里,响起一片压抑的、如释重负的呼气声。
伊莎贝尔松开紧握的手,掌心留下了深深的指甲印,她看向林微光,眼中充满了后怕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
林微光微微颔首,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自适应棱镜”第一次实战,成功了!它证明了这种融合思路的可行性!
然而,攻击并未停止。在接下来的数小时,乃至数天里,“幽灵节点”如同不知疲倦的狼群,持续不断地发动着各种强度的骚扰和攻击。有时是低强度的持续噪声污染,有时是间歇性的脉冲冲击,偶尔还会再次尝试小规模的协议欺骗。
“回声”协议在“自适应棱镜”这个“免疫系统”的守护下,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它灵活地调整着节点间的协同策略,适应着各种干扰。而“自适应棱镜”也恪守着它的职责,只有在检测到真正致命的协同欺骗时才会被短暂激活,快准狠地清除威胁后便迅速隐去,绝不恋战。
网络,在持续的攻击下,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像一块被反复锻打的精钢,变得越来越稳定。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测试进行到第五天,当五个节点间的协同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时,模拟数据中再次捕捉到了那美妙的“耦合共振”迹象——整体能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但持续存在的跃升!
“他们……他们好像打不垮我们!”一位年轻的数据分析师看着屏幕上那条虽然偶有波动,但整体昂扬向上的协同度曲线,忍不住说道。
“不要掉以轻心。”林微光提醒道,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监控屏幕,“对手也在观察,在学习。最后几天,才是最关键的。”
她的预感是正确的。在测试进入最后四十八小时,所有人都开始看到胜利曙光时,“幽灵节点”的攻击模式再次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试图直接摧毁网络,而是转向了更阴险的“慢性毒药”——释放一种极低频、极难被常规监测发现的能量纹波,这种纹波不会立刻引起系统报警,但会缓慢地累积,细微地影响节点的时钟精度和能耗,如同滴水穿石。
“自适应棱镜”系统对这种缓慢的侵蚀没有反应,因为它未达到“危急状态”的触发阈值。
“检测到节点间时钟微秒级漂移正在缓慢累积。”
“整体能耗出现无法解释的微小上升趋势。”
技术人员报告着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影响最终评估数据的异常。
伊莎贝尔团队立刻着手分析这种新型攻击模式,尝试在“回声”协议层面进行微调补偿。但这需要时间,而测试即将结束。
最后二十四小时,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网络在那种无形的、缓慢的侵蚀下,各项性能指标虽然依旧远超基线,但那种完美的上升曲线已经出现了细微的、令人不安的平缓化趋势。
林微光知道,这是对手在最后时刻,试图用这种“软刀子”来拉低他们的最终评分。她看着屏幕上依然顽强运行着的网络,看着那五个在冰雪与电磁风暴中坚守了将近十天的节点,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们扛住了最猛烈的风暴,却在最后阶段,遭遇了最难以捕捉的暗流。
当测试进入最后倒计时,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盯着屏幕上的最终数据定格。
上午九点整,连续运行240小时的计时器归零。
“基石”组网测试,正式结束!
屏幕上,最终的网络协同度、平均能效、抗干扰记录等关键数据,瞬间被锁定,并自动打包,流向那个神秘的“基石”评估中心。
指挥中心里一片寂静。没有人欢呼,也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极度的疲惫和巨大的不确定性中。
他们做到了。他们在对手疯狂的围剿下,建立并维持了一个具备高度韧性和智能的分布式网络。
但他们也暴露了问题,最后时刻的那种缓慢侵蚀,是否会在评估中被放大?
林微光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赫尔辛基的阳光穿透连日的阴云,洒在覆盖着积雪的湖面上,泛起耀眼的金光。
这簇由五个节点点燃的“微光”,已经在冰封的战场上,完成了它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燎原试炼。
现在,等待它的,是来自“基石”的最终审判。
她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十天的战斗,已经永远改变了他们,也向世界证明了“场协同”技术,拥有成为未来城市基石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