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反恋爱脑系统之尹静琬15(2/2)
她回到府中时,许建璋正等着她用晚饭。他兴致勃勃地说着今日联系到的一批优质钢材,眼神中带着寻求认可的微光。
尹静琬看着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他温和表象下,那深藏的自卑与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急切。她给他夹了一筷子菜,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建璋,辛苦你了。如今这世道,我们能并肩同行,殊为不易。往后诸事,我们需更加同心协力,步步为营。”
许建璋愣了一下,似乎察觉到她语气中的些微不同,但那话语里的认可与“并肩”之意,让他心头一暖,连忙点头:“这是自然,静琬,我们是一体的。”
自那日河边静思,认清自身过往行为对许建璋及许家造成的潜在伤害后,尹静琬的心境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她不再将许建璋仅仅视为一个需要“引导”甚至“防范”的合作者,亦或是内心深处带着一丝怜悯与愧疚的对象,而是真正开始尝试,以更平等、更尊重的态度,去重新审视这个与她命运紧密相连的丈夫。
得益于她今生的提前觉醒与果断选择,那个在原本命运轨迹中因爱生恨、最终走向极端黑化的许建璋并未出现。眼前的许建璋,虽骨子里仍带着些读书人的清高与商贾世家固有的谨慎,甚至偶有些优柔,但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婚姻,拥有了心之所向的静琬,这份得偿所愿的满足感,极大地抚平了他潜在的自卑与不安。他对尹静琬,是真心爱重,近乎言听计从,那份儒雅温和的风度,也因内心的充盈而愈发显得从容。
尹静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不同。她开始在一些事务上,更加主动地征求他的意见,并非仅仅是通知。例如,在规划利用那几台修复的柴油机,为工坊建立独立电网时,她便详细询问许建璋关于线路铺设成本、与城中供电衔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向外界合理解释工坊用电量激增等实际问题。
许建璋起初有些受宠若惊,随即便认真思索起来。他虽不懂机械,但于庶务经营、人情往来上却有其细腻之处。他提出了几条颇为中肯的建议,比如分阶段铺设线路以减轻资金压力,以及将部分电力“有偿”供给邻近几家与许家交好、同样需要动力的作坊,既能分摊成本,又能掩人耳目。
“建璋思虑周全,此法甚好。”尹静琬由衷赞道,眼中带着认可的光芒。
许建璋脸上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心中暖流淌过。他感觉到,静琬待他,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少了几分若有似无的疏离与主导,多了几分并肩商议的亲近。这让他备受鼓舞,处理各项事务也愈发尽心尽力。
在关乎救国大业的决策上,尹静琬依旧掌握着核心方向和机密,但她会有选择地让许建璋参与更多外围但重要的环节。比如,海外侨胞捐款的账目,她会让许建璋一同核对,让他清晰看到每一笔钱款的来龙去脉和实际效用;与“南天”方面后续的物资交接、人员中转,她也让许建璋利用其航运网络的优势,负责协调路线和安排可靠人手,只隐去最关键的情报部分。
许建璋并非愚钝之人,他隐约感觉到静琬所谋之事,远不止“经商”或“慈善”那么简单,其中必然牵扯到某些敏感甚至危险的势力。但他选择了信任,选择了不问。他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她——将许家的船队调度得更加灵活隐秘,将账目做得更加天衣无缝,在外应酬时,也更加注意言辞,绝不泄露半分与静琬“事业”相关的不妥信息。他的儒雅风度,成了最好的保护色。
这一日,许建璋从码头回来,带回一个消息:“静琬,今日遇到一位从武汉来的故交,言谈间提及,那边似乎新成立了一个官方的‘战时物资统制委员会’,对所有进出物资,尤其是药品、五金、燃料等,检查得异常严格,恐怕我们日后往那边运送东西,要更加小心了。”
尹静琬心中一凛。武汉是重要枢纽,若此路受阻,会影响多条物资线的运转。她沉吟片刻,道:“多谢你提醒,建璋。此事确需重视。我们或许可以调整一下路线,或者,将部分物资化整为零,通过其他更隐蔽的方式转运。”
“我也是这般想。”许建璋点头,“我已让彼,方能应对。”
看着他积极为自己分忧解难的模样,尹静琬心中那份因回溯而生的愧疚,渐渐被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取代——有庆幸,有感激,也有了一份真正将彼此视为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她意识到,这一世,若能始终以诚相待,以尊重相扶,许建璋或许能永远保持这份儒雅与良善,成为她救国路上一个坚实而温暖的助力,而非需要警惕的变数。
春风拂过庭院,新绿的藤蔓悄然攀上廊柱。
有些伤痕,或许无法完全抹去,但可以用当下的真诚与努力,去覆盖,去滋养,使其开出不一样的花。
尹静琬看着灯下认真翻阅航运单据的许建璋,轻声道:“建璋,夜深了,这些明日再看不迟。”
许建璋抬起头,对她温润一笑:“就好,就好。你先歇着,我核对完这份便睡。”
灯火摇曳,映着一双人影。
这一次,不再是同床异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雨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