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江奔流 > 第172章 叔叔的新课题

第172章 叔叔的新课题(2/2)

目录

他顿了顿,目光热切地看向林雪和徐航:“所以,叔叔这次来,是带着‘课题’来的。我想试着往高科技制造领域转一转,哪怕先从某个细分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做起。但是,难啊!一是缺技术方向,市场上概念很多,但哪些是真有前景、我们又能够得着的?二是缺人才,尤其缺既懂技术、又有眼光、还能跟国际接轨的顶尖人才!”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像是在整理思路,然后继续说:“我知道你们研究所有纪律,很多东西要保密。叔叔不打听具体的机密。我就是想问问,以你们站在科技前沿的眼光看,在民用领域,有哪些可能是未来有比较大发展潜力的技术方向?比如,跟通信相关的?跟新材料有关的?或者……跟自动化、智能化沾边的?”

看着叔叔充满期待的眼神,林雪和徐航都感受到了他身上那股不甘于现状、积极求变的企业家精神。这与他们在研究所里接触到的国家战略层面的宏大叙事不同,是一种更贴近市场、更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脉动。

徐航思索了一下,谨慎地开口:“林叔,具体方向需要非常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评估。不过,从大的趋势来看,通信技术、物联网、高性能计算这些领域,未来的应用场景肯定会越来越广,对相关硬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林雪补充道:“还有就是新材料,比如一些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陶瓷或聚合物,在高端消费电子、汽车、甚至未来的智能家居领域,都可能有大用处。”

林向洋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对,对!这些方向听着就靠谱!比我自己瞎琢磨强多了!”他眼睛转了转,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那……你们在研究所,接触的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技术和专家。有没有可能……嗯……我是说,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看看有没有哪些比较前沿、但又可能适合转向民用的技术成果?或者,帮忙引荐一下相关的技术专家,哪怕就是咨询咨询,指点指点方向也好?”

他搓着手,脸上带着商人的精明和期盼:“咱们可以合作啊!研究所出技术,或者进行技术指导,我这边出资金、出场地、负责市场开拓和产业化!这叫……产学研结合!现在国家不也提倡这个吗?”

林雪和徐航心中一动。叔叔的话,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们此前未曾深入思考的一个维度。他们一直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服务国家战略,这无疑是崇高且重要的。但叔叔的诉求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处的平台,同样可以赋能像叔叔这样渴望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

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通过合理的机制转移到市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生产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报效祖国”?而且,这种跨越体制内外的合作,或许正是未来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叔叔,您这个想法很有价值。”林雪慎重地说,“不过,研究所的技术成果转化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定,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政策,不能贸然行事。”

徐航也点头:“我们可以先帮您留意一下公开的、可能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方向,也可以咨询一下所里负责成果转化的部门,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合适的模式。牵线搭桥,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议,应该没问题。”

“太好了!这就太好了!”林向洋闻言大喜过望,仿佛已经看到了转型的曙光,“有你们这句话,叔叔心里就有底了!不着急,不着急!你们先帮着留意着,打听打听。需要什么费用,或者需要叔叔这边准备什么,尽管开口!”

这顿晚饭,气氛热烈而充满希望。林向洋带来的这个“新课题”,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林雪和徐航的心中。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他们不仅是国家项目的科研人员,也可能成为连接前沿科技与市场应用的桥梁。这种角色带来的责任感和挑战,让他们感到兴奋。

然而,他们也清楚,无论是研究所内部的磨合,还是未来可能面临的产学研合作,一切的前提,都是他们必须首先在自己的岗位上证明自己的价值,拿出过硬的成果。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信誉,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不同世界的有效纽带。在叔叔期待的注视下,他们更需要在自己的“战场”上,尽快地初露锋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