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舌战群儒,表明立场(1/2)
稽山书院的讲学,效果是轰动的。
短短一段《大学》中的节选,愣是让李斌就着朱文公的著作喷了个痛快。
除了抛出一些新概念,新理解外。在讲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这句时,李斌的论调最是激进。
这句话,朱文公给的注疏是:上,谓君上。好仁,谓君行仁政。下,谓臣下与万民。好义,谓臣下守义、万民循礼。君为邦本,君好仁则政教清明,下必感而效之,故未有上仁而下不义者。
简单来说就是:朱熹在解释此言时,说的是君主是国家的根本,君主推行仁政,政治教化就会清明,下属受其感染从而效仿,所以不存在君主喜好仁道,而下属却不坚守道义的情况。
这特么也就是这会没有标点符号了...
用标点符号来划分的话,朱熹的理解显然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可在李斌的理解中,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它应该是: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是以,李斌在讲到这段时,那言论堪称“暴论”...
什么“仁义无法聚财,所以对大部分掌握财富,掌握社会资源的人,都不能用所谓的仁义去看待,去思考其行为动机”;
什么“为何没有下不好义者?因为道义、规则,是保护普罗大众的底线”...
当这一连串完全迥异于主流思想的言论爆出来后,整个稽山书院的氛围都变了...哦不,应该说炸了。
先是一面红耳赤的书生,愤然站起,盛怒之下连招呼都不打,便大声喝问:
“朱文公《孟子集注》明言:‘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更言‘凡有求而得者,皆人欲之私’。你竟说聚财必言利,还教为官者以利诱之,这与商贾何异?不仅坏我士人风骨,更是毁道义之根。长此以往,为官者皆逐利而行,岂不盘剥更甚?!”
堂下附和声,自那学子“揭竿而起”后,便此起彼伏,乱作一团。一片混乱中,李斌只听到一句:
“没错,君子当安贫乐道,复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如此才是圣人风骨。”
“颜子安贫乐道,是其心乐其道,绝非让天下人都学他忍饥挨饿。良知是什么?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若见百姓饥寒而不救、见学子无书而不助,反倒空谈安贫?这安的究竟是谁的贫?尔等可敢去那饥肠辘辘的流民面前,劝其安贫?!”
“某在宛平,对流民讲仁、对商贾讲义,何用之有?不给米粮,流民如何得活路?不给钱利,不让商贾有利可图,谁肯千里迢迢运粮赴京?!若流民暴死街头,这‘仁义’与杀人何异?”
或许是被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大谈道德,什么事都要往德行上靠的论调给恶心坏了。
一想到曾经为了那个进士出身,便不得不捏着鼻子硬背、硬理解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日子...
再一听到有那腐儒讲什么安贫乐道...
自下江南起,压抑了两个多月的李斌彻底爆发了。
只见李斌猛地一拍桌案,火力直接拉满:
“还有那说某坏道义之根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某认同。但这说的对象是谁?某又何曾说过,要尔等皆顾一己之私?”
“尔不谋私利,某尊尔为君子。但这世上,并非人人是皆是君子。且,君子就不用吃饭吗?不用穿衣吗?不用养活一家老小吗?”
“为求活之私欲,如何谈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