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舌战群儒,表明立场(2/2)
“你...你这是偷换概念。某说的是你开坏道先河,助长贪墨之风。若此言一开,则人人称自己取利,只为养家,如之奈何?!”
“所以要讲良知、讲道义,但不能全讲道义嘛!朝廷赈灾,尚且给地方施粥放粮者立碑立坊,以彰其功,这名如何不是利的一种?若只讲义,不讲利,人做了好事,不表其功、不彰其德,往后谁还愿行此事?”
“只讲利而不讲良知,是盗匪之徒,是你言那只顾一己之私者;只讲良知道义,而不讲利,是虚!是浮!唯有良知与利相济,方是‘生财之大道’。”
李斌话音刚落,另一边,又有人跳出来,道:
“先生此言,倒有几分‘知行合一’之理。但某仍有一事请教:您说‘未有上好仁者’,是否过于偏颇?阳明先生注《大学》时曾言:‘上者心之主宰,下者心之发用’,若上不先明仁,下何以知义?”
这次站出来的人,李斌有印象。是早前来书院时,跟在钱德洪身边的一个学子。再听其言论,似乎是本家心学子弟,李斌略微收敛了些火力:
“谁说必先上仁,而下才能明义?去岁,倭国贡使生乱。那些为护绍兴战死的士卒,其上者谁?他们的百户、千户...未必个个都是仁人君子吧?”
“这可是发生在你们绍兴城下的事,想必你们应当比我清楚。可有那上官先逃,而士卒死战者?他们为何舍命抗倭?是看上官之仁?呸!”
“是他们比谁都清楚,他们的身后就是家园!就是妻儿老小!保家卫国之义,自在人心!”
“这不是最好的‘下有义,非必待上之仁’吗?!”
李斌这一句话,顿时令那心学子弟脸色涨得通红。
正如李斌所说的那样,去年争贡之役时,倭寇打到绍兴时的场面,他们这些绍兴人比谁都清楚。同样,这绍兴本地卫所里的上官们,又是个什么德行,他们也清楚...
在上官都跑路的情况下,你说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众目睽睽之下,这种屁话,那学子着实说不出口。
只能讪讪地拱手施礼,而后乖乖坐下。
可这边坐下了,另一边,先前挑刺的那人又站了起来。李斌那句“下有义,非必待上之仁”,让他抓到了马脚:
“强词夺理!君为臣纲,上若不仁,下当格君心之非,而非自行其是。你这般说道,可是想乱尊卑?”
这话一出,整个明德堂内瞬间落针可闻。
这是学术辩论吗?是...
三纲五常,的确是理学的伦理基础。
可这话,就是傻子听了也知道,这绝非简单的学术争论...
凝视那学子好一会后,李斌语气凝重,却掷地有声地说道:
“格君心之非,是吾等士子的责任。百姓的良知,不该因君之不仁而泯灭。靖康之变时,徽钦二帝昏聩无道,而韩、岳诸将,仍率军民抗金,难道他们也是乱了尊卑?”
“再说近点的,吾师阳明先生,平宁王之乱时,朝中亦有奸佞,可吾师仍起兵平叛,这难道也是乱尊卑?”
“尊卑是礼,而良知是理!礼当为理服务,而非理为礼牺牲!”
“若君不仁、上不义,还要下者盲从,便是以礼灭理!背良知!违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