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逆流60年代 > 第470章 善后与抚恤产业布局

第470章 善后与抚恤产业布局(2/2)

目录

廖奎大部分时间沉默着,目光停留在那些图表和数据上,眼神深邃。他不懂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和曲线,但他能听懂核心——什么东西在变得紧俏,什么东西是根基。这让他想起了在北大荒,判断哪片荒地值得开垦,哪种作物更能耐寒抗旱。

待陈经理介绍完毕,室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廖奎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扶手上敲击了几下,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扫过萧亚轩和陈经理,做出了决断。

“资金方面,”他开口,声音平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动用我们目前可以动用的绝大部分流动资金。”

他看向萧亚轩:“亚轩,明面上的事情,你来负责。成立一家公司,名字……就叫‘振华电子’。就按照陈经理说的,先从日本进口电子表零件,找厂房,招工人,进行组装。目标,中低端市场,要快,要控制成本。”他深知萧亚轩的执行力和在香港社交圈逐渐建立起来的人脉,适合打理这类摆在明处的实业。

然后,他转向陈经理,目光沉静:“另一条线,地产。需要隐秘进行。”他不需要说得太明白,陈经理和萧亚轩都懂,他们“廖月生”的身份经不起过于深入查,大规模购置产业容易引人注目。“通过钱太家族的关系,秘密物色九龙塘和港岛半山有潜力的地块,还有……一些位置不错、但比较老旧的唐楼,可以整栋买下来。不要张扬,分批分次进行。”

这便是他定下的方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振华电子”是他们在香港安身立命、解决就业、贡献税收的白道生意;暗地里,购置优质地产,作为家族财富沉淀和未来增值的压舱石。

陈经理领命而去,开始着手准备相关的文件和联系渠道。VIP室里只剩下廖奎和萧亚轩。

萧亚轩看着廖奎,眼中带着一丝探究和欣慰。她发现,廖奎并非不懂经济,他只是用另一种更本质的方式在理解世界。

廖奎走到窗边,俯瞰着楼下中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水马龙,缓缓说道:

“亚轩,你看这香港,楼宇林立,霓虹闪烁,看似复杂,但归根结底,和我们在北大荒开荒种地,是一个道理。”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而清澈:

“实业,就像我们开垦出来种庄稼的土地,是立足之本,能产出粮食,养活人,让人心里踏实。‘振华电子’就是我们的新田地,要精耕细作。”

“而土地本身,”他指了指脚下,又指向远方,“就是最根本的财富。它不会跑,不会丢,只会随着开垦的人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金贵。提前占住好地方,哪怕荒着,将来也是了不得的家底。”

这番用最朴素的农业智慧解读现代金融地产的言论,让萧亚轩怔了一下,随即恍然,嘴角泛起一丝由衷的笑意。她明白了廖奎的布局。电子业是“耕作”,是持续的产出和现金流,是他们在香港社会的“正常”面具;而地产是“圈地”,是财富的沉淀和未来的保障,是他们这个家庭穿越风雨的根基。

数日后,在萧亚轩的奔走下,“振华电子”的第一个临时组装车间,在北角一处租金低廉的废弃小厂房内设立起来。空气中还弥漫着灰尘和铁锈味,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安装简陋的工作台和照明线路。

廖奎和萧亚轩站在门口,看着这片百废待兴的景象。与隆泰证券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更接地气,也更符合廖奎的审美。

“这里,就是‘振华’开始的地方。”萧亚轩轻声道。

廖奎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忙碌的身影和空荡的厂房,仿佛看到了未来流水线运转、产品源源不断输出的场景。

“一步一步来。”他说道,声音不高,却充满了力量。

一场属于商场和未来的无声战役,即将打响。而这一次,他们的武器不再是钢针与子弹,而是资本、眼光与汗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