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齐桓旧事(2/2)
突然心情就有些沉重。
粮尽,母烹子。
岁大饥,人相食。
春燕归,巢于林木。
大旱,大饥,易子相食。
前世那么发达,彻底解决温饱也才二十年。
那这个世界呢?
虽然有诸般超凡手段,但想要所有人吃饱穿暖,恐怕是不能的!
不过我既然来了,那总得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这一刻赵弘文好似是升华了,体内的文气好似都活跃灵动了几分。
收敛了一番思维,趁着刚刚的情绪还未散去,赵弘文立刻开始书写。
《忆齐桓公之无遏籴》
炎日起东北,中天贯彩街。
朱光融厚地,郁气锁难开。
久旱雷音绝,疑乖帝令哉。
甘霖空点滴,沃野起黄埃。
鸟毙因炎酷,鱼枯在涸泥。
流民千万计,极目尽蒿莱。
赈粮途阻远,急赈费安排。
痛心餐不食,长忆葵丘盟。
这首诗是赵弘文根据前世杜甫的《夏日叹》,稍微修改而得来的。
全诗主要就是在描写大旱时节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担忧之情,最后又提了一下齐桓公当年主持葵丘会盟的事情。
在先秦时期,差不多是前世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争斗都比较激烈。
河流上游的国家会更改河流的走向,影响下游国家的用水。
某个国家发生了天灾,邻国不但不帮忙,反而还会阻挠本国粮食外流。
这般比邻为壑之事,造成了无数惨剧,齐桓公当时是诸多王朝之一齐朝的君主,他在半圣管仲的建议下,主持了葵丘会盟。
而其中和各国约定的规矩,就包括了“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条盟约。
不要弯曲堤防以邻为壑,不要阻遏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而不报告盟主。
也就是说不管各国之间是打仗,还是发生了任何天灾。都不能随意更改自己国家内大江大河的流向,以及阻止别的国家商人来购买粮食。
其余各国对此大多还是接受的,毕竟谁也不可能说,自己国家便不会遇上什么天灾人祸。
于是这条规则便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了三千年后的今天,依旧还在使用。
他算是开创了一个先河,有国家发生了天灾,不能阻止人家的赈灾。
借着这股名望,以及后来无数次的尊王攘夷。齐朝升为了帝朝,管仲也成圣飞升了。
而在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天下国家也一直遵守确立的盟约。虽然不至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至少比以前添乱的情况好了许多。
当然齐朝霸主不复的时候,盟约也就没多少人遵守了。
但唯有这一条盟约,流传了下来。当然若是两国交战,那就没什么约束力了。
可能是之前思维升华的缘故,这首诗的书写,对于文气的消耗异常巨大。
中途恢复了一次文气,这才堪堪写完整首诗。
而收笔的刹那,纸张上立刻浮现出了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