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640章 身份治理

第640章 身份治理(1/2)

目录

“#身份治理#”

“近年来,很多讨论华夏的问题,最后往往会归结于华夏文明的优势。”

“但有人可能好奇了,既然华夏有这么多优势,那有没有劣势?不擅长的呢?”

“答案是有的。”

“比如身份治理就属于我们不太擅长的。”

“因为没经验。”

“自秦始皇以来,华夏走的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思想办大事的大一统思路。”

“哪怕各路军阀也普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所以历史上我们能够多次统一。”

“但长期的统一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不同身份的治理是没有什么经验的。”

“有人说不会,我们华夏文明的融合能力很强,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不都融入了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究竟是我们融合能力强,还是因为一直以来主体民族数量多呢?”

“直白一点就是:中华文明属于非常典型的素质怪,但许多人以为是操作强。”

“比如外交无小事。”

“外交无小事,其实就是在基层不擅长处理的现状下,走特事特办的思路。”

“遇见了就打起高度警惕,甚至不计代价的解决问题。”

“包括留华学生还有这两年的女性问题。”

“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涉及身份治理。”

“为什么这两年有很多女的无视法律,甚至发生追着警察打的案例?”

“是警察力气小处理不了对方,还是因为应对不了相关的舆情呢?”

“那既然连女子打警察问题都处理不了,涉及不同文明背景的外来问题还用说吗?”

“事实是这两年,只要涉及不同身份的事件,往往会引发争议。”

“基层在面对特定身份时,是要公平至上、一视同仁呢?还是要体现友好、特事特办呢?”

“这一碗水,不太容易端平。”

“热情少了,说你不礼貌。”

“热情多了,过犹不及。”

~~~~~~

评论区:

〖我们总是默认世界上其他人和我们有一样的道德标准。〗

〖最高效率的处理方法,车轮放平。〗

〖有些人不能称作人,但他在法理上是我们的同胞。〗

〖高估外国人的道德底线,低估了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最终产生对外国人过于热情,对本国人过于严苛。〗

〖我觉得没有啊,我们之前其实一直不拿外族当人看,夷狄就是禽兽,只是近代这两百年来被欺负了有点没自信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对外国人高看的现象,但是随着对外交往越多,越会发现大多数国家的,特别是西方国家文明和道德水平真的跟不上我们中华文明的。〗

~~~~~~~

大唐,开元年间。

长安怀远坊,西域楼。

西域楼是座胡姬酒肆,既有来此歇脚的胡人,也有来赏异域情调的汉人。

一位白发老者捻着银髯,听完天幕之论,将手中酒盏重重顿在酒垆上。

“荒谬!竖子何知!”

老者声如洪钟,引得邻桌胡商侧目。

他浑不在意,指尖叩击桌面,朗声道:

“某曾在鸿胪寺当值十载,又戍守安西四镇五年,见惯了胡汉杂处、番邦往来,倒要问问后世妄言者,何为无经验?何为端不平一碗水?”

旁有个书生讷讷道:“先生,那人说我华夏只懂大一统,不懂异质身份治理……”

“大一统便容不得异质?”

老者冷笑一声,抬手唤酒保添酒。

“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是为天下黎民免战乱之苦,非是要削足适履!”

“我大唐长安,东市有高句丽商人贩参,西市有波斯胡商售琉璃,城南坊巷住着天竺僧侣译经,城北营中屯着突厥部落的健儿。”

“这些人身份各异,习俗天差地别,若真不懂身份治理,长安早成乱邦,何来如此盛景?”

他举杯痛饮,目光如电扫向天幕。

“鸿胪寺掌四方宾客,凡番邦入朝,衣食住行皆有规制。”

“既不强迫胡商改穿唐服,也不纵容蛮夷犯我律法。”

“去年有波斯商人间争斗,伤了唐人,京兆府按唐律判罚,波斯王遣使谢罪,无人敢言不友好!”

“前年吐蕃公主入嫁,朝廷准其保留吐蕃祭祀,却严令不得干预地方政务,这便是‘和而不同’!”

书生指了指天幕:“后人说融合是因主体民族人多……”

“放屁!”老者拍案而起。

“当年突厥突利可汗率部归唐,太宗皇帝赐姓李氏,封北平郡王,让他们在定襄、云中定居,保留部落编制。“

“是我唐人用刀逼着他们融合?是太宗皇帝爱之如一的恩威,让他们甘愿编入唐军,为大唐守边!”

“还有安西四镇的龟兹、于阗诸国,本是异域邦国,为何愿受我大唐都护府管辖?”

“只因我朝不夺其土地,不毁其信仰,通商互市,兴修水利,让他们过上了比以往更安稳的日子!”

“治理之道,岂是‘特事特办’或‘一视同仁’这般非黑即白?”

“我大唐治边,羁縻州府许其自治,却设都护府统摄军事。”

“对待番邦使节,礼遇有加却明定‘蕃使入朝,不得私见官员’。”

即便这胡姬酒肆,也需坊市登记,违法与汉民同罚!”

“这是因俗而治,是宽严相济,岂是那无知之辈口中的没经验?”

邻桌一位胡商闻声走来,双手合十笑道:“老丈所言极是。”

“我父自波斯来长安三十年,从未因身份受辱,生意纠纷有市令裁决,家有急事可投波斯邸。”

“大唐待我等,既无轻视,也无纵容,这便是最好的治理。”

老者颔首,最终掷地有声:

“至于那‘女子打官差处置不了’的奇谈,更是可笑!”

“《唐律》:殴官者,加等治罪!”

“前年万年县有胡女殴击县尉,立杖三十,流放岭南!何来‘舆情难办’?”

“后世若有力不从心处,当自省程序情理是否捆住了手脚,而非污我先辈不懂治理!”

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目光灼灼:

“华夏文明绵延千年,从不是靠数量优势,而是靠海纳百川的智慧。”

“远至周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近至我大唐‘胡汉一家’,哪朝哪代没有异质身份?哪朝哪代没有治理之策?”

“那妄言者只见一统之表,不见包容之里。”

“不过是坐井观天,以偏概全罢了!”

老者放下酒盏,长叹一声:

“后人真该来长安看看,去安西走走,翻一翻《唐律疏议》中‘化外人相犯’诸条!”

“便知我华夏治理异质身份的智慧,早已深植文明根脉,何须妄自菲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