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首个模仿者出现(1/2)
A轮融资的成功和“十城联动”计划的迅猛推进,让“非遗纪元”内部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亢奋。新入职的员工们摩拳擦掌,老员工们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所有人都坚信,他们正乘着时代的风口,驶向一片前所未有的蓝海。
然而,市场的法则永远残酷——当一片海域被证明富含渔获时,闻腥而至的鲨鱼便会接踵而来。
第一个明确的信号,来自赵小满内容团队的一次例行舆情监测。
“小满姐,你看这个。”运营小董眉头紧锁,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赵小满。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名为“传艺坊”的账号在“视界”平台发布的一系列短视频。
赵小满只看了一眼,心便猛地一沉。
视频的构图、节奏、甚至滤镜风格,都与“阿婆的染布坊”和“张师傅的苏绣笔记”极其相似。一个穿着质朴的老爷爷,在镜头前沉默地打着铁花,火星四溅;一位中年阿姨,熟练地编织着竹篮,镜头同样聚焦于手的特写和材料的质感。标题也带着熟悉的调调:《铁与火的舞蹈》、《竹子在指尖重生》。
“这不是简单的模仿,”阿飞凑过来看了几眼,语气凝重,“这几乎是像素级的复刻。你看这个机位,这个转场方式,连背景音乐的风格都和我们如出一辙。”
更令人不安的是数据。这些视频发布不到一周,点赞和评论数却增长迅猛,虽然还远不及“非遗纪元”爆款时的量级,但作为一个新号,其涨势已然显得异常扎眼。
“查一下这个‘传艺坊’的底细。”赵小满沉声吩咐。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情况比预想的更糟。“传艺坊”并非单打独斗的工作室,而是一家新注册的文化公司,背后似乎有资本支持。他们不仅在线上模仿内容,线下也同步在几个“非遗纪元”尚未重点布局、但文化底蕴深厚的二线城市,快速开设了体验门店,招牌设计、店内装修风格,都带着强烈的既视感。
“他们打的旗号也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小董汇报着收集到的信息,“但他们的定价比我们普遍低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而且……”他顿了顿,有些难以启齿,“而且他们正在通过猎头,接触我们一些非核心岗位的员工,开出的薪资条件很有竞争力。”
坏消息接踵而至。几天后,周锐面色不豫地走进林砚的办公室,将一份报告放在她桌上。
“我们在成都和西安新签的两位年轻传承人,刚刚提出解约。”周锐的声音压抑着怒火,“‘传艺坊’用高出我们三成的分成比例,把他们挖走了。对方动作很快,合同条件非常优厚,而且……承诺了更宽松的创作限制。”
几乎同时,沈砚心也带来了类似的消息。他联系一位相熟的景德镇陶瓷匠人商讨深度合作时,对方委婉地表示,“传艺坊”的人也接触过他,虽然他对“非遗纪元”的理念更认同,但对方给出的保底收入实在让人难以拒绝。
“传艺坊”的出现,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非遗纪元”成功模式的可复制性,也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内部因高速发展而滋生的些许泡沫般的乐观。
“他们这是赤裸裸的抄袭!”一次内部通气会上,一位新入职的市场经理愤愤不平。
周锐冷笑一声:“抄袭?商业战场上只有成败,没有版权。他们证明了我们的路是对的,但现在,狼来了。”他看向林砚,语气严峻,“林砚,我们必须反击。我建议立刻在‘传艺坊’布局的城市启动促销活动,打价格战!同时加快我们在这几个城市的自营校区建设速度,用规模和品牌优势碾压他们!”
“价格战是最低级的竞争方式!”沈砚心立刻反对,声音依旧清冷,却带着一丝急切,“降低价格必然意味着要在其他地方压缩成本,最终损害的是课程质量和用户体验,这和我们坚持的价值主张背道而驰!而且,我们刚刚拒绝了对赌,就是要避免陷入这种低水平的数据竞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