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孤舟入海(1/2)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新月之夜。桂北群山如同蛰伏的墨色巨兽,将最后一丝天光吞噬。苗寨沉睡在静谧的黑暗里,只有偶尔几声犬吠,划破这凝固般的沉寂。黛站在后山“藏星洞”的入口前,感觉自己像一粒被投入无垠大海的微尘。
洞口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巨大的、仿佛被无形之力劈开的岩石构成一个扭曲的、如同受伤巨口般的裂隙。一股混杂着万年湿冷岩石气息、某种未知矿物的微弱腥甜,以及更深层、仿佛来自地底幽冥的寒意,从洞口幽幽渗出,缠绕上她的肌肤,激起一阵战栗。风穿过裂隙,发出呜咽般的低鸣,像是古老亡魂的絮语。
盘木青头领、果银阿婆以及少数几位寨老沉默地站在她身后,手中举着的松明火把,是这片绝对黑暗中唯一的光源,跳动的火焰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扭曲成晃动不安的鬼魅。没有祝福,没有鼓励,只有一种近乎祭祀般的、沉重的静默。
“阿秀姑娘,”盘木青的声音在风声中显得异常低沉,“路,就在里面。能走多远,能看懂多少,全凭你自己。记住,洞中之物,非眼所见即为实,非耳所闻即为真。心若不定,便永堕迷途。”他递过一支用特殊草药浸制、燃烧缓慢且带有驱虫避瘴气味的小型火把,“带上这个,还有你该带的东西。”
黛接过火把,那点微弱的光晕甚至无法完全照亮她脚下粗糙的岩石。她深吸一口那冰冷而陌生的空气,将背上那个装有陈怀安信笺、玄武令以及少量应急物品的包袱紧了紧,又摸了摸怀中那枚属于白鸽的银质顶针。她没有回头,迈步踏入了那片仿佛能吞噬一切的黑暗。
洞口在她身后仿佛活物般,迅速被黑暗填满,将外界微弱的声音和光线彻底隔绝。火把的光芒只能照亮前方不足十步的范围,四周是无穷无尽、形态怪异的钟乳石和石笋,如同地狱森林的枯骨,在光影摇曳中张牙舞爪。脚下的路湿滑崎岖,深浅不一的水洼反射着幽光,仿佛隐藏着无数窥视的眼睛。
最初的恐惧如同冰水浇头,让她四肢僵硬。每一步都踩在未知之上,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浓重的、属于亘古洪荒的压迫感。她感觉自己像一叶真正的孤舟,被抛入了名为“未知”的狂暴海洋,随时可能被一个无形的浪头打得粉身碎骨。她紧紧攥着火把,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试图从这微弱的火光和怀中顶针的触感中汲取一丝虚幻的暖意。
她强迫自己回想《山海经》中那些光怪陆离的描述,回想“账房”冰冷的逻辑,回想白鸽决绝的眼神,回想陈怀安家书中那份超越个人生死的执着。这些思绪如同散落的星辰,在她内心的黑暗夜空中勉强勾勒出方向的轮廓。
不知走了多久,或许一个时辰,或许更久,通道开始变得开阔。前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厅,火把的光芒甚至无法触及穹顶。而更让她心神震撼的是,洞厅的岩壁上,布满了并非自然形成的、巨大而古老的壁画!
这些壁画并非使用颜料,而是以某种坚硬的工具深深凿刻进岩石,再以不知名的、闪烁着微光的矿物粉末填充。描绘的并非狩猎或祭祀场景,而是……星空!并非她所熟悉的、汉家星官体系的星空,而是一种更为原始、更为宏阔,将星宿与山川、河流、奇异的动植物乃至某些抽象符号连接在一起的、充满生命律动的星图!
她看到了“天河”(银河)如同发光的巨蟒横贯岩壁,看到了熟悉的北斗七星,但其周围却环绕着更多陌生的星点,构成了如同凤凰、巨熊、游鱼等奇异图案。这些星图与下方雕刻的、代表桂北群山的起伏线条相互呼应,星辰的排布似乎与山脉的走向、水流的源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这并非静态的星图,而是一幅描绘天地交感、星移斗转与大地脉动共生关系的“活”的图谱!是一种将天文、地理、乃至早期哲学观念融为一体的、古老而磅礴的世界观!
黛感到一阵眩晕般的激动。这就是苗寨守护的“星图”!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以一种更直接、更本质的方式,记录着先民对宇宙和自身位置的认知。这与“玄武之契”所追求的、“星火散藏”所依托的,对文明多样性和本源知识的尊重,何其契合!
然而,激动很快被更深的困惑取代。岩壁上的星图浩瀚如海,信息庞杂,盘木青所说的“与玄武之契对应的印记”究竟在哪里?她举着火把,沿着岩壁艰难地移动,仔细辨认着每一个细节。
时间在死寂中流逝,火把的光芒开始肉眼可见地黯淡下去。焦虑如同藤蔓般缠绕上来。她知道,若火把熄灭前还找不到,她很可能真的会“永堕迷途”,困死在这黑暗迷宫中。
就在她几乎要绝望时,目光无意间扫过洞厅中央一块不起眼的、形似卧龟的黑色巨石。巨石表面相对光滑,似乎经常被触摸。她心中一动,走上前去。
靠近了才发现,这“石龟”的背部,并非完全光滑,而是刻着极其细微、几乎与岩石纹理融为一体的纹路!她凑近火把,几乎将脸贴在冰冷的石面上,才勉强看清——那是一个微缩的、与她手中玄武令上几乎一模一样的龟蛇缠绕图案!而在图案周围,环绕着七个更小的凹点,其排列位置,竟与岩壁上北斗七星的雕刻完全对应!
心脏狂跳起来。她似乎找到了关键!
但接下来呢?盘木青说需要“得到古老印记的回应”。如何回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