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篇·问答:无症状需定期查血脂血压吗?检查频率是多少?(1/2)
一、无症状≠无风险:从心理学与中医原理解析“健康盲区”
(一)心理学视角:“健康侥幸心理”与“无症状忽视偏差”的认知陷阱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类典型案例:45岁的企业高管张先生,平日精力充沛,既无头晕头痛,也无胸闷乏力,自认为“身体倍儿棒”,连续5年未参与单位体检。直到一次出差途中突发急性心梗,抢救后才发现其血压长期高达160\/100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标2倍——这些“沉默的健康杀手”已悄悄损伤血管内皮多年,却因无明显症状被完全忽视。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源于两种典型认知偏差。一是“健康侥幸心理”,即个体因当前无不适体验,便主观放大“自身健康”的概率,忽视疾病早期的隐匿性特征。美国疾控中心(cdc)2023年发布的《慢性病认知调查报告》显示,72%的成年人存在“无症状即无病”的认知,其中35-55岁群体尤为突出,这一群体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恰恰是高血压、高血脂的高发人群。二是“无症状忽视偏差”,人体对血压、血脂的轻微异常具有一定耐受性,这种“适应机制”会让个体逐渐习惯病理状态,形成“无感知即无危害”的错误认知。就像高血压患者若血压缓慢升高,即便达到150\/90hg,也可能无头晕、心慌等症状,但长期持续的高压已在悄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如同“温水煮青蛙”,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伤。
(二)中医原理:“未病先防”与“气血运行”的隐性失衡
中医“治未病”理论早有对“无症状健康风险”的警示,《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强调在疾病未显现症状时便干预。从中医视角看,血压、血脂异常虽无明显不适,实则是“气血运行失衡”的隐性表现。
以高血脂为例,中医将其归为“痰浊”“瘀血”范畴。饮食油腻、久坐少动者,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转化为气血,反而生成“痰湿”,痰湿阻滞脉道,便会导致血脂升高。这种病理变化初期无明显症状,但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仍能发现蛛丝马迹:如舌苔厚腻、脉象滑缓,部分人还会出现晨起头晕、身体困重等细微表现,这些都是“欲病”阶段的信号。再看高血压,中医认为其与“肝阳上亢”“肾阴亏虚”密切相关,长期熬夜、精神紧张者,易导致肝气郁结、阴液耗伤,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情绪易烦躁、睡眠浅,但随着阴阳失衡加重,血压逐渐升高,等到出现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时,肝肾功能已受损。
临床中也有典型中医调理案例:38岁的李女士,体检发现甘油三酯3.2ol\/L(正常<1.7ol\/L),但无任何不适,拒绝西药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证”,通过健脾祛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陈皮)调理,并配合饮食控制,3个月后甘油三酯降至1.5ol\/L,舌苔厚腻、身体困重的隐性症状也随之消失。这一案例印证了中医对“无症状病理状态”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价值,也说明即便无明显不适,定期检查发现指标异常后,及时调理可避免病情进展。
二、学术视角:血压、血脂定期检查的必要性与科学依据
(一)高血压、高血脂的“无症状危害”:循证医学证据
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危害具有“隐匿性”和“累积性”,无症状期的指标异常同样会造成严重健康损害。
从高血压来看,《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2022年发表的一项为期10年的队列研究显示,无症状高血压患者(血压140-159\/90-99hg)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血压人群的2.3倍,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8倍。这是因为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病理改变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斑块一旦破裂,便会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更值得关注的是,无症状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35%(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远低于有症状患者的78%,这意味着大量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中。
高血脂的无症状危害同样显着。《柳叶刀》(theLa)2021年发布的全球血脂异常研究报告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升高1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54%,且这种风险在无症状人群中与有症状人群中无显着差异。高血脂的核心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狭窄血管腔,影响器官供血。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但狭窄程度在50%以下时,多数人无明显不适,却仍存在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梗的风险。临床中,约30%的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前无任何症状,其根本原因便是长期无症状的高血脂导致斑块突然破裂。
(二)定期检查的“早发现、早干预”价值:成本效益分析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定期检查血压、血脂的成本远低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且能显着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慢性病预防报告》指出,通过定期检查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及时干预(如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降低40%,治疗成本降低60%。
以我国为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高血脂患者达2.2亿,但知晓率分别仅为51.6%和40.8%,治疗率分别为45.8%和35.3%,控制率分别为16.8%和21.6%。低知晓率的核心原因之一便是未定期检查。若能通过定期检查提高知晓率,及时干预,可大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例如,一名40岁无症状高血压患者,若通过定期检查发现血压异常,及时服用降压药并调整生活方式,每年的治疗成本约为500-1000元,且能有效避免脑卒中、心梗等严重疾病;若未定期检查,等到发生急性心梗,治疗成本至少为5-10万元,且可能留下偏瘫、心力衰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此外,定期检查还能实现“个体化干预”。不同人群的血压、血脂控制目标不同,例如,普通成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hg,而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130\/80hg;普通成年人的LdL-c控制目标为<3.4ol\/L,而冠心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1.8ol\/L。定期检查可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干预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这也是精准医疗的核心要求。
三、科学检查频率:不同人群的差异化方案
(一)普通健康人群:基础筛查频率
对于无高血压、高血脂病史,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健康(如饮食均衡、规律运动、不吸烟、不饮酒)的普通成年人,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