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他乡遇故音,乡谊暖人心(2/2)
刘主席的开场白很简短,主要是表达了对新加入农大大家庭的各位小老乡的热烈欢迎,并说明了老乡会的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认识、交流学习、互帮互助的平台,让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我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接着,活动进入自由交流和介绍环节。在老生们的鼓励下,新生们逐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姓名、专业、家乡具体是哪个乡镇的。轮到吴普同时,他有些紧张地站起来,声音不大但清晰:“各位学长学姐好,我叫吴普同,是畜牧养殖专业99级1班的,来自西里村。”说完就赶紧坐下了。立刻有学长接话:“西里村我知道!是不是离柳林镇不远?那边是不是种西瓜挺有名的?”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自我介绍环节过后,便是更自由的交流时间。高年级的老乡们非常热情,主动走到新生中间,和大家聊天。他们关切地询问大家入学以来的适应情况,学习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
吴普同也被几位学长学姐围住。一位学农学的学长问他:“畜牧养殖专业怎么样?课程紧不紧?”
吴普同老实回答:“感觉课挺多的,尤其是高数和英语,有点跟不上。”
一位大二的学姐,看起来文文静静的,接过话头:“高数一开始是有点难,我们那时候也这样。关键是得多做题,把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都吃透。我们系有往年习题集,回头我看看能不能帮你找一份。”
“英语的话,主要是词汇量,得坚持背。可以试试每天早起半小时,去小花园朗读,效果不错。”另一位学长补充道。
这些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让吴普同感觉非常受用,比他自己闷头苦想要有效得多。
大家聊天的范围很广。有学长分享了自己竞选学生干部的经验,提醒新生们要平衡好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有学姐谈了谈如何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以及哪些选修课比较有意思又容易拿学分;还有人聊起了保定的气候特点,提醒大家注意秋冬季节保暖防干燥;甚至有人聊起了县城里最近的变化,哪些老店还在,哪里新开了商场,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那位校学生会刘主席也一直在人群中,不时插话,风趣幽默,丝毫没有架子。他分享了自己大一时的迷茫和如何一步步找到方向的过程,鼓励大家要敢于尝试,不怕犯错,同时也要守住学习的底线。他的话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人信服。
吴普同静静地听着,偶尔回答一下学长学姐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在吸收着这些宝贵的信息。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亲切。在这里,没有不同专业间的隔阂,没有年级高低的距离,只有共同的乡音和相似的成长背景作为纽带。那种在陌生环境中独自摸索的孤独感,似乎被冲淡了不少。他知道了哪个食堂的牛肉面最实惠,知道了哪个老师喜欢点名,知道了图书馆哪个阅览室最安静,知道了下学期选课的一些小技巧……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对于初来乍到的他来说,却是无比珍贵的“生存指南”。
聚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气氛始终热烈而融洽。最后,刘主席再次总结,希望大家以后多联系,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老乡会就是一个互助的集体。他还提议,以后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春秋季一起出游,或者期末前搞个学习经验交流会。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
散会后,吴普同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夜晚的空气清凉,但他心里却觉得暖烘烘的。他不仅收获了许多实用的信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庞大的、有时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的大学校园里,他找到了一丝微妙的归属感。他知道,有一群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和他走在相似的路上,可以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这种感觉,就像在茫茫大海上看到远处有熟悉的灯塔,虽然光线微弱,却足以给人方向和慰藉。
回到316宿舍,周磊还没回来,李政在看书,康大伟还在忙他的班级事务。吴普同没有多说什么,但脸上轻松的神情却透露了他的好心情。他坐在书桌前,拿出笔记本,不仅记下了今晚了解到的一些学习小窍门,也在心里默默记下了几位看起来特别热心、专业又比较相近的学长学姐的名字。大学生活,除了宿舍班级的小圈子,似乎又向他展开了一个新的、温暖的维度。未来的路,或许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窗外,秋夜静谧,而他的内心,却因为这场意外的老乡聚会,而变得充实且充满了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