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他乡遇故音,乡谊暖人心(1/2)
国庆假期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尽,吴普同便又回到了保定农业大学的校园。短暂的家乡烟火气与亲人团聚的温馨,如同一个恰到好处的休止符,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抚慰和充电。但乐章仍需继续,他又迅速切换回那种规律甚至略显单调的“三点一线”模式:宿舍、教室、食堂,偶尔加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图书馆。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摆,在预习、上课、记笔记、复习、完成作业的循环中,平稳而略显沉重地向前摆动。
十月的保定,秋意已深,校园里的树木仿佛在一夜之间被秋风染上了更为浓烈的色彩,金黄、赭红、深褐交织,宛如一幅厚重的油画。早晚的凉意愈发明显,需要穿上薄外套了。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最初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学业的压力和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感开始真切地浮现。高数课上那些依然艰深的定理证明,英语课上快速掠过的陌生词汇,都像是一道道需要费力攀爬的坎。
一个周六,没有安排课程。吴普同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泡了一整个上午,啃完了一章难懂的高数内容,又背了几十个英语单词,感到头脑有些发胀。午饭后,他决定回宿舍休息一下,让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宿舍里很安静,周磊不用说,肯定不见踪影;梁天赋和杨维嘉大概率在学生会忙活;李政估计还在图书馆某个角落与书为伴;李学家戴着耳机躺在床上,不知是睡是醒;张卫平依旧不知所踪。只有康大伟在书桌前写着什么,大概是班级工作计划。
吴普同刚在自己的床上躺下,准备小憩片刻,宿舍门被敲响了。康大伟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男生,看起来像是高年级的学长,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面带笑容。
“同学你好,请问吴普同是在这个宿舍吗?”学长的目光越过康大伟,向宿舍里扫视。
吴普同闻声坐起身:“我是吴普同,请问你是?”
那位学长走进来,友善地伸出手:“你好,吴普同同学!我是咱们校学生会实践部的,也是咱们xx县的老乡。是这样,咱们县在农大的老乡会,定于今天晚上七点,在1号教学楼302教室,搞一个小型的新老生见面会,主要是欢迎一下你们这届的新同学,大家认识认识,交流交流。希望你准时参加啊!”他语速不快,条理清晰。
吴普同愣了一下,心里有些意外,但还是马上回应:“哦,好的,谢谢学长通知,我一定去。”
“行,那就不打扰你们休息了。晚上见!”学长说完,又对康大伟点头示意了一下,便转身离开了。
关上门,康大伟好奇地问:“xx县老乡会?挺好啊,去认识认识老乡。”
吴普同点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好奇与隐约的期待。老乡会,这个词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西里村,同村便是最直接的老乡;在镇上读中学,同镇也算老乡;但到了大学,来自同一个县的人,竟然也组织起了“老乡会”。这种基于更大地理范围的认同感,是他此前未曾体验过的。他想象着晚上会遇到些什么人,会发生些什么。
傍晚,在食堂简单吃过晚饭,吴普同按照通知的时间,提前十几分钟来到了1号教学楼302教室。这是一个中型教室,能容纳五六十人。他推门进去时,里面已经来了二十多人,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聊天,气氛颇为热烈。男生女生都有,从穿着和神态上看,大部分应该是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只有少数几个面孔看起来和自己一样,带着大一新生特有的青涩和拘谨。
吴普同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有些局促地观察着。学长学姐们谈笑风生,话题广泛,从专业课老师的特点到学校某个社团的趣闻,从考研保研的政策到哪个食堂的饭菜好吃,显得对大学生活驾轻就熟。他们看到新进来的陌生面孔,都会投来友善和探寻的目光,让吴普同既感到些许压力,又觉得温暖。
七点整,人差不多到齐了,教室里坐了大约三十多人。这时,一个身材高大、气质沉稳、戴着眼镜的男生走到了教室前面,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他脸上带着自信从容的微笑,目光扫过全场,自有一种不凡的气度。
“各位老乡,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们xx县老乡的新老生交流会。”他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立刻掌控了全场的气氛。他简单地自我介绍了一下,竟然是校学生会的主席!姓刘,读大四。吴普同心中暗暗吃惊,没想到老乡里还有这么厉害的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