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52章 真正的规矩,从来不是靠文件批下来的

第152章 真正的规矩,从来不是靠文件批下来的(1/2)

目录

夜色如墨,江州基金办的落地窗将整座城市的灯火揉成一片流动的星河。苏霓指尖捏着的录音笔还带着机身余温,笔身镌刻的“2025.5.18”字样在廊灯下发着微光——这是她刚结束内部推演会时随手记录的标记,会议里讨论的“省级试点扩围风险清单”还摊在会议桌上,红蓝标注的笔迹密密麻麻,像一张未收网的战略图谱。

就在这时,许文澜的加密消息弹窗打破了寂静,黑色标题在冷白屏幕上格外刺眼:《论公共话语标准化的风险控制》,拟发于《中国社会科学前沿》,作者周培元,社科院社会认知研究所副研究员。

“社科院的青年学术标杆,专挑顶尖期刊发难。”许文澜的声音透过蓝牙耳机传来,带着敲击键盘的清脆背景音,“更麻烦的是,他引用了咱们项目初期的试点观察记录——就是去年在云溪县小学做的那批情绪识别实验数据,部分片段还标注了‘未公开’,来源成谜。”

苏霓走到会议桌前,指尖拂过“云溪县试点”那栏备注,那里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是当时驻校研究员写的:“孩子说‘饭里有石头’时,瞳孔震颤频率比说‘开心’时高37%”。她忽然想起那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每次陈述时都会攥着衣角,却能清晰说出“石头在米饭第二层,咬到的时候牙会疼”——那是“五步陈述法”最初的样子,没有华丽术语,只有最朴素的事实。

“他怎么说?”苏霓拿起便签,声音平静得听不出情绪。

“核心论点是‘五步陈述法本质是去情感化的机械训练’,”许文澜调出论文摘要,语气冷了几分,“还举了个例子,说某学校用‘五步法’让学生汇报午餐,结果孩子只会说‘今天吃了青菜’,不敢提‘青菜有虫’——你看,他把咱们最反对的形式主义,栽到了咱们头上。”

苏霓轻笑一声,将便签贴回原位。她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政府大楼亮着的几盏孤灯——那是分管教育的副厅长办公室,三天前还打电话来询问“能否优先给江州城区学校扩容”。现在想来,这篇论文的出现,恐怕不只是单纯的学术争论。

“文澜,把云溪县试点的所有原始数据日志、家长反馈音频、学生前后表达对比模型,全量接入‘万人共编百科’的开放端口。”苏霓忽然开口,指尖在玻璃上划出一道弧线,“设置三个板块:原始数据区、学术讨论区、实践案例库,任何人都能上传补充材料,编辑词条注解——包括周培元。”

“主动开放?”许文澜的键盘声顿了顿,“万一他篡改数据,或者引导舆论攻击怎么办?咱们现在连数据泄露的内鬼都没找到。”

“内鬼不用急着找。”苏霓转身,目光落在会议桌中央的“五步陈述法”流程图上,那上面还留着孩子们画的涂鸦:麦克风旁加了个笑脸,“既然他用咱们的数据立论,就得允许咱们用实践反驳。学术不是密室里的辩论,得晒在太阳底下——他说五步法‘机械’,那咱们就让所有人看看,真正的五步法是什么样的。”

她拿起笔,在流程图旁添了一行字:“规则的生命在使用,不在定义”。刚放下笔,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陆承安裹着一身寒气走进来,深灰大衣的肩头还沾着未化的雪粒——他刚从西北回来,那边有三所试点校申请接入“蜂巢镜像”系统,却被当地教育局以“暂无编制对接”为由搁置了。

“论文的事,我在飞机上听说了。”陆承安将一份皱巴巴的报告放在桌上,封面印着“xx市教育局试点评估意见”,红笔批注写着“建议暂缓推广,待学术争议平息”,“更巧的是,今天上午,财政部突然发了通知,要求所有试点校提交近三个月的经费使用明细,重点核查‘学生陈述培训’相关支出——时间节点,刚好卡在论文发布后24小时。”

许文澜猛地抬头:“这是连环招?先用学术质疑定调,再用行政审计施压,逼咱们停项目?”

“怕的不是停项目,是怕‘五步法’真的扎进基层。”苏霓拿起那份评估意见,指尖划过“学生陈述内容多为琐事,无实际治理价值”这句批注,忽然笑了,“他们没看到,云溪县小学的孩子用‘五步法’说‘厕所漏雨’,一周后就有人来修;没看到,临川县的学生集体陈述‘校车绕路’,最终让线路改道——这些‘琐事’,才是老百姓最在意的规矩。”

她走到白板前,用马克笔写下三个词:“透明、共情、扎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