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监管难题待解决(2/2)
做完这些,他取出一份归档玉简,翻到《试点协调署章程初稿》的末页。原本只写着“阶段性”三个字的地方,如今多了一行补充:“所有试点区域选址,必须避开已知古遗迹坐标范围。”可这条新规并未涵盖已获批的延伸带。北矿盟申报的施工路线虽绕开了镇渊碑正上方,却紧贴其能量辐射边缘。若他们在施工中引入高频率导能装置,极可能扰动封印结构。
他提笔欲改,又顿住。问题不在选址,而在执行层面的失控。即便划定再多禁区,若无人真正在意规则,再严密的条文也只是摆设。
这时,一道传讯光纹自袖中浮现,是巡查员例行汇报的摘要。其中一句引起他的注意:“西漠方向请求确认,是否允许对疑似违规工坊进行现场拆解?”发信时间是半刻钟前,至今未获回应。
他盯着那句话良久,终于抬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封锁符印。光纹瞬间凝滞,原地化作一小团灰烬飘落。
不能动。
现在动手,只会惊走背后之人。那些人未必是某个势力的正式代表,更像是依附体系缝隙生存的影子群体——他们利用信息差牟利,借规则模糊地带行事,甚至可能得到某些高层的默许。若贸然查处,不仅打草惊蛇,还可能引发三方对监管权的争夺,进而撕裂刚刚建立的协作框架。
他重新坐回主位,将三份异常记录并列投射于桌面。北矿的构件外流、南岭的参数篡改、西漠的非法接入,看似独立,实则共享同一逻辑:利益驱动下的规则套利。他们不是不懂规矩,而是精准计算了违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距。只要惩罚不确定,速度与利润就能压倒合规意愿。
他忽然意识到,真正的监管难题并非人手不足,也不是技术盲区,而是——当所有人都认为“别人会查”的时候,实际上没人真正去查。
桌上的三问玉片静静压着责任符,像一座未完成的碑。他伸手抚过玉面,裂纹依旧,但字迹清晰。
谁来查?
查什么?
依据何在?
风从窗缝钻入,吹动案头一张未归档的图纸。纸角翻起,露出背面一行小字:“导能桩小型化改装方案——仅供内部测试”。
他目光微凝,缓缓将图纸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