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识诸子(2/2)
马克盯着壁画上一个瞪着眼睛、像是在跟人吵架的老者,突然指着他手里的竹简:“迪老师,他手里拿的是不是就是《韩非子》?我上次在历史书上见过,说他主张用规矩管人,谁也不能搞特殊。”
“眼光不错。”迪卡拉底点点头,“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觉得光靠人自觉不行,得有硬规矩。可你再看他旁边那个乐呵呵的老头,”他指向壁画另一侧,一个拄着拐杖、眯着眼笑的人,“那是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觉得规矩太多反而麻烦,不如让大伙儿顺着性子活。”
苏拉的目光在壁画上转来转去,突然指着角落里一个穿草鞋、背着包袱的人:“那是墨子吧?我听说是个大好人,总帮着老百姓干活,还反对打仗。”
“对。”迪卡拉底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墨子跟孔子不一样,孔子觉得爱人得分远近亲疏,对爹妈得比对陌生人亲;可墨子觉得不行,要爱就得一碗水端平,不管是谁都得疼惜,这叫‘兼爱’。”
马克摸着后脑勺,皱起了眉头:“这就奇了怪了,都是一个时代的人,想法咋差这么多?就像咱们班同学,有人觉得学习就得死磕书本,有人觉得实践更重要,可也没差到一个说东一个说西的地步啊。”他踢了踢脚下的木地板,发出闷闷的响声,“再说了,他们琢磨这些玩意儿,对当时的人有啥用?能让庄稼多打粮食,还是能让打仗的停手?”
苏拉也跟着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书包带:“我也觉得奇怪。就说‘仁’吧,孔子说要爱人,可那时候到处都是抢地盘、杀俘虏的,谁听他的呀?这些道理听起来挺好,可在乱世里,是不是太不接地气了?”
迪卡拉底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让外面的风透进来些,吹散了些馆里的沉闷。“你们俩问的,正好是咱们这门课要琢磨的事儿。”他转过身,看着两个满脸疑惑的学生,眼神里带着点期待,“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文字,不是故纸堆里的摆设。就像这壁画上的人,他们争来争去,其实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人该咋活?社会该咋治?”
他指着书架上的《论语》《道德经》《墨子》,声音不高,却带着股沉甸甸的劲儿:“孔子说‘仁’,是想让人心里有点温度,别光顾着自己;老子说‘道’,是想让人别太较劲,顺乎自然;墨子说‘兼爱’,是想让这世界少点欺负人的事儿……他们的答案不一样,可问的都是同一个根上的问题。”
“根上的问题?”苏拉重复了一遍,眼睛里的疑惑更深了,“那这根到底是啥?”
迪卡拉底没直接说,只是拿起那本《论语》,翻到其中一页,阳光正好落在书页上,照亮了上面的字迹。“咱们今天先不着急找答案。”他把书放回书架,拍了拍手上的灰,“你们俩回去琢磨琢磨,为啥两千多年前的人,会这么执着于这些问题?他们面对的难处,跟咱们现在遇到的,有没有啥相通的地方?”
马克掏出手机,把壁画拍了下来,又对着那排古籍扫了扫:“行,我回去跟我爸聊聊,他总说现在的人太浮躁,该学学老祖宗。”
苏拉也点点头,马尾辫在身后轻轻晃了晃:“我想看看《论语》里写的‘爱人’,到底是咋个爱法。”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动了壁画的一角,像是那些画里的人还在低声争辩。迪卡拉底看着两个学生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又看了看书架上那些沉默的典籍,嘴角露出点笑意。这探索的路,才刚走了第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