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孤独的围城(2/2)
“那就是说,孤独有时候是自己选的?”小林皱着眉,“可陈奶奶明明想跟人说话,却没人听,这也是选的吗?”
陈奶奶把布包打开,拿出毛线针和线团,开始织起毛裤来。银针在她手里穿梭,动作熟练得很:“年轻的时候,我也不爱跟人扎堆。那时候在纺织厂上班,下班就回家看书,我男人总说我‘孤僻’。可那时候心里有盼头,盼着儿子长大,盼着分套大点儿的房子,不觉得孤独。现在啥盼头都没了,就想找人说说话,才觉出孤单来。”
“这就像水。”迪卡拉底指着活动中心墙角的鱼缸,里面的金鱼在独自游弋,“鱼离了水活不了,可水太满了也不行。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离得太远就干渴,离得太近又喘不过气。关键是找到自己舒服的距离。”
“可这距离咋找啊?”陈奶奶织错了一针,拆了重织,“我想跟儿子近点,他却总说‘妈,您别操心了’;想跟街坊近点,人家又忙着自己的事。”
苏拉忽然想起什么:“前阵子社区搞了个‘故事交换角’,让大家把家里的老物件带来,讲讲物件背后的事。有个大爷带了个旧座钟,说那是他跟老伴结婚时买的,走了三十多年,修了好几次,现在还在客厅摆着。好多人围着听,听完都想起自己家的故事,倒聊了半宿。”
“那就是在找联结呢。”迪卡拉底说,“人这一辈子,就像在织毛衣,得有经线纬线,一根线孤零零的,成不了片。可线太密了,就不透气;太松了,又容易散。陈奶奶您织毛裤,是不是也得松紧合适?”
陈奶奶低头看着手里的毛线,忽然笑了:“您这话说得在理。我那口子在世时,总嫌我织的毛衣太紧,说勒得慌。后来我就改松点,他倒天天穿着不舍得脱。”她顿了顿,“其实啊,不光是跟别人,跟自己也得处好。我现在每天上午织毛裤,下午去小花园晒太阳,有时候自己跟自己说说话,倒也不觉得那么闷了。”
那几个年轻人不知啥时候凑了过来,其中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说:“奶奶,您这毛裤织得真好看。我奶奶以前也给我织,可惜她走了两年了。”
“想她了就多想想她的好。”陈奶奶拍了拍他的胳膊,“人走了,念想还在,就不算真分开。”
小伙子眼圈有点红,掏出手机:“奶奶,我给您留个电话吧,您要是闷得慌,就给我打,我陪您说话。”
陈奶奶愣了愣,接过小伙子写着号码的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好,好,谢谢你啊小伙子。”
天渐渐黑了,活动中心的灯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洒在地板上。陈奶奶收起毛线活,站起身:“我得回去了,锅里还炖着粥呢。”
苏拉要扶她,她摆摆手:“不用,我自己能走。你们聊吧,我今儿听你们说这些,心里亮堂多了。”
看着陈奶奶慢慢走远的背影,小林忽然说:“我以前觉得孤独是坏事,现在看来,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就像冬天的雪。”迪卡拉底望着窗外渐浓的暮色,“下得太大了会冻伤人,可一点不下,又少了份景致。关键是知道自己冷了,就添件衣裳;觉得太安静了,就主动跟人说句话。”
马克想起陈奶奶布包里的毛线,一针一线,把孤独织进纹路里,也把念想织了进去。他忽然明白,孤独不是一座密不透风的城,城里总有扇窗,推开了,或许就能看见愿意跟你打招呼的人。
“下回去小花园,我得跟陈奶奶学学下棋。”小雅说。
苏拉把笔记本合上,笑了:“我猜她肯定乐意。”
活动中心的门又被推开,晚风吹进来,带着点饭菜的香味。远处传来谁家窗户里传出的电视声,还有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倒像首不怎么规整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