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 > 第16章 科技与哲学的再探讨

第16章 科技与哲学的再探讨(2/2)

目录

几天后,苏拉从钟表铺回来,手里捏着张纸。纸上是机器写的句子:\"太阳下山了,月亮出来了。\"字迹工整,却像摊死水。\"铺里的学徒说,再改进就能加'美'啊'亮'啊这些词,可它不知道,我奶奶看见夕阳会哭,因为爷爷埋在西边的山岗上。\"

\"这就是问题所在。\"迪卡拉底指着那句话,\"机器能模仿形式,却摸不到背后的'情由'。就像村落里的鼓声,办喜事时欢,办丧事时沉,节奏能学,那股子心气学不来。\"

可新的麻烦接踵而至。城里的药铺开始用\"天平机\"配药,说比人眼准,结果有回机器出了错,把一味药的分量加了倍,差点闹出人命。而托比的木工作坊,因为算得慢,好几个订单被抢了去,他儿子正劝他把铺子卖了,\"跟着机器走,准没错\"。

学生们在广场上摆了张桌子,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卖花的姑娘说:\"机器包的花束整整齐齐,可买花的人要的是'我亲手挑的'那份心意。\"打铁的师傅敲着铁块:\"机器能打出一模一样的马蹄铁,可马的蹄子各有不同,还得靠人磨。\"也有年轻人说:\"机器能织布,人就能腾出时间画画唱歌,这不是挺好?\"

马克把这些话记在本子上,发现大家的担忧其实差不多:机器会不会让人变懒?会不会让那些\"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本事失传?而期待也相似:机器能不能帮人做那些枯燥的事,让人有精力琢磨更有意思的?

\"这就像走路要用拐杖,\"迪卡拉底听了大家的讨论,忽然说,\"拐杖能帮人走得稳,可总不能把拐杖绑在脚上,忘了自己还能迈步。\"他指着远处的磨坊,\"最早的磨坊靠人推,后来用水力,现在想用蒸汽,可磨出来的面粉好不好,还得看麦子怎么样,磨盘准不准,这些还得靠人。\"

苏拉想起村落里的水碾,碾盘是祖辈传下来的,石匠每年都会去修,让碾齿保持合适的弧度。\"他们不拒绝水力,也不依赖水力,知道什么该让机器做,什么得自己来。\"

马克则去查了典籍,发现几百年前就有人造过\"自动木偶\",能跳舞能敲鼓,可最后都成了摆设。\"因为人需要的不只是'动',是'为什么而动'。木偶跳舞好看,可没人会对着它哭,对着它笑。\"

这天傍晚,钟表匠和托比又遇上了,这次没吵架。托比拿着块机器算好尺寸的木料,用手摸了又摸:\"这尺寸是准,可下刀的地方,还得我自己定。\"钟表匠也笑了:\"我那机器,还得靠你这样的老手教它,哪些木头脾气倔,哪些木头性子软。\"

学生们看着他俩一起研究木料,忽然明白,机器和人的关系,其实就像村落里的耕牛和农夫。牛能拉犁,可往哪走,耕多深,还得农夫说了算。牛不会替农夫思考\"为什么要耕地\",就像机器不会替人琢磨\"为什么要造机器\"。

迪卡拉底站在夕阳里,看着远处的烟囱冒出白烟,又看看近处托比手里的曲尺,忽然说:\"哲学就像校准机器的螺丝,紧了会锈,松了会晃,得时不时拧一拧,看看方向偏没偏。\"

苏拉低头看着手里那张机器写的纸条,上面的\"太阳月亮\"干巴巴的。她忽然想,或许机器永远写不出好诗,但它能帮人把写诗的纸裁得更整齐,把墨磨得更匀,这就够了。

马克的本子上,最后记了句话:\"机器能做'是什么',人要想'该怎么',还要问'为什么'。\"风从窗外吹进来,把纸页掀得哗啦响,像在应和,又像在催促着什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