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酒楼困局(2/2)
最让人不适的是,那上楼的木质楼梯,入口竟直勾勾地对着后廊的卫生间(茅房)。虽然平日里门扉紧闭,但人来人往,难免有气味丝丝缕缕地渗出,顺着楼梯蔓延至上层的雅间,这如何能让人安心用餐、愉快交谈?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组合在一起,却仿佛构成了一张无形的、阻碍生机流动的网。
李寻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论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制陶、造屋为喻,深刻地阐明了“有”(泥土、墙壁、门窗)只是手段和条件,而真正发挥功用的,恰恰是其中“无”(陶器中空、房屋空间)的部分。房屋的价值,在于其内部可供人居处的空间,以及空气的流通、光线的照射。
而这望江楼,恰恰是在“有”的布局上——墙壁的隔断、柱子的位置、柜台的安置、杂物的堆积——出现了问题,严重阻碍了“无”——气流、光线、空间感——的顺畅与和谐。就像一个原本经络通畅的人,突然有几处关键穴道被阻塞,气血运行自然不畅,整个人便会显得萎靡不振,了无生气。
他又想起那半部伴随他下山的《道德经》空白处,有一些前人留下的、关于“地气”、“方位”、“聚散”的零星批注,笔迹古拙,语焉不详。当时他专注于经文本义,对这些旁注并未深究,只觉得有些玄虚。此刻,对照着这望江楼实实在在的格局,那些模糊的字句仿佛突然被注入了生命,变得清晰而富有启发性。难道这世间万物,大到山川脉络,小到一室之局,其兴衰气运,也暗含着某种类似人体内息运行、周流不息的“气”的规律?顺应这种内在的、自然的“势”,则气息调和,生机勃勃;悖逆它,则气机壅塞,百病丛生?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同在他心中点亮了一盏灯,让他对这看似虚无缥缈的“风水”之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一种跃跃欲试的验证冲动。
一日,寒风凛冽,望江楼内更是冷清得只剩下李寻一个客人。何掌柜盘点着寥寥无几的进账,脸色灰败,唉声叹气之声比往日更重,最后竟颓然坐在凳子上,喃喃自语道:“罢了,罢了……看来真是气数已尽,过了这个年关,就把这店盘出去算了……对不住列祖列宗啊……”
看着何掌柜那万念俱灰的模样,李寻心中不忍,更兼他那验证所学的心思也按捺不住,终于开口道:“何掌柜,请稍安勿躁。”
何掌柜抬起头,茫然地看着他。
李寻斟酌着语句,缓声道:“我近日观察贵店内外格局,发觉……或许并非经营不善或时运不济那么简单。店内布局,似乎有些……不太妥当之处,可能无形中阻碍了气运流转,使得生机难以汇聚,客人心神不宁,故而留不住人。”
何掌柜闻言,猛地瞪大了眼睛,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上下打量着李寻,脸上写满了将信将疑:“小……小李大夫?你……你还懂这个?这风水之说,向来虚无缥缈,多是江湖术士骗人的把戏,真……真有用吗?”他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个平日里沉静少言、看起来只知读书练武的年轻租客,与那些手持罗盘、口若悬河的风水先生联系起来。
李寻神色坦然,目光清澈而诚恳,并无半点故弄玄虚之态:“何掌柜,实不相瞒,晚辈于此道也只是初窥门径,略知皮毛,并无十足把握,更不敢妄言一定能扭转乾坤。但,”他话锋一转,指向店内那些他观察到的弊病之处,“既然现状已难以为继,何不效仿那‘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古话,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我所提议的调整,皆是从便利与舒适出发,无需大兴土木,耗费不了多少银钱,最多只是费些力气,重新归置一番而已。即便无效,于现状也无大损;倘若侥幸有些许助益,岂非意外之喜?”
他的话语平和而务实,没有丝毫夸大其词,反而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冷静。何掌柜看着李寻那真诚而自信的眼神,又想起平日里关于这位年轻租客似乎身怀绝技、非同寻常的些许模糊传闻,再环顾这冷清得让人心寒的店面,一股破釜沉舟的勇气,混合着最后一丝不甘的期望,猛地涌了上来。他用力一拍大腿,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咬牙道:“好!小李大夫!我老何信你一回!反正这店也快开不下去了,就按你说的办!你说怎么改,我这就叫伙计们动手,绝无二话!”
李寻微微颔首,心中也升起一股期待。这不仅是在帮助一位濒临绝境的邻居,更是一次对他所学、所思、所悟的宝贵实践。他能否凭借对那冥冥中“道”的细微感知,真正地改善一方环境的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