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63章 挺进东北

第163章 挺进东北(1/2)

目录

抗战胜利的欢呼声犹在耳畔,中国上空的内战阴云却已迅速积聚。1945年深秋,李锦接到了来自重庆军政部的紧急命令:速率“擎天”兵团精锐,火速北上,经河北、热河,进入东北,与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由先期进入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组成)抢夺战略要地和日军遗留的庞大装备物资。

命令措辞严厉,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占要点,肃清匪患,确保东北行辕政令畅通”。这“匪患”二字,如同尖刀,刺在李锦心上。他深知,这所谓的“接收”,实质上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关键一步,是要他挥起屠刀,砍向曾经的抗日盟友、如今的兄弟部队。

站在北平临时司令部的作战地图前,李锦目光凝重。东北,这片富饶的黑土地,已然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他绝不能让自己的双手沾满同志的鲜血,更不能让“擎天”兵团这支国之利刃,沦为内战和自己人的屠刀。

“慕公,这道命令……”参谋长陈瑜语气沉重,他与李锦共事多年,虽不完全知晓李锦的绝密身份,但基于对国家前途的深刻忧虑和对李锦的绝对信任,他同样反对内战。

“命令要执行,但怎么执行,由我们来定。”李锦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传令下去,各部以‘恢复秩序,安抚地方’为主,北上行军,务必稳扎稳打,不得冒进,尤其要避免与东北民主联军发生正面武装冲突。遇有小股接触,以驱离、对峙为主,非到万不得已,不得首先开火!”

这道内部指示,与重庆的急令大相径庭,为“擎天”兵团的北上行动定下了“消极怠工、避免冲突”的基调。

与此同时,李锦通过妻子秦若兰掌握的绝密渠道,向延安发出了紧急请示。很快,指示传来:“同意你部策略。以‘和平接收’为名,迟滞国民党军整体北上进度,为我东北部队争取巩固、发展时间。可在适当级别,与东北局及联军方面建立秘密联络,协调行动,避免误会。”

得到上级首肯,李锦心中有了底。他亲自挑选了绝对可靠、思想进步的副参谋长周卫国,赋予其一项绝密使命:利用部队北上、战线交错的机会,设法与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员建立秘密联系渠道。

周卫国心领神会。他派出麾下最精干、最忠诚的侦察参谋,化装成商人或难民,携带只有双方高层才懂的暗语和信物,冒险穿越战线。几经周折,一条极其隐秘的联络线终于建立起来。通过这条线,“擎天”兵团与东北民主联军之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擎天”部队“接收”某个空城或无关紧要的据点,民主联军则悄然转移或加固真正重要的战略区域和物资仓库;有时甚至会上演“你进我退,你驻我扰”的“双簧戏”,既应付了重庆的督战,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摩擦和损失。

在积极谋划对外“和平”的同时,李锦对兵团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保持着高度警惕。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历史的走向,更清楚麾下将领的政治倾向。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便是副总司令兼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孙立人治军严谨,战功赫赫,对日作战中表现出色,深受部下爱戴。但他与美国关系密切,其政治立场更倾向于“国家主义”和“军队国家化”,对共产主义抱有疑虑甚至反感。李锦深知,在未来的起义道路上,孙立人及其基本部队新一军,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

“维岳,”李锦将主管后勤与组织的副参谋长方维岳叫到密室,“新一军接下来的弹药补给、被服调配,尤其是重型装备的零部件供应,你要亲自把关,节奏可以适当‘调控’。另外,新一军内部,特别是中上层军官的思想动态、人员往来,你要安排绝对可靠的人,多加留意。”

方维岳是李锦最早布下的暗棋之一,对李锦的真实身份和宏大计划心知肚明。他沉稳地点点头:“明白,慕公放心。我会把握好分寸,既不影响部队正常运转,也会密切关注。新一军内部,我们也有几个可以信任的‘自己人’,比如李鸿(新一军军长,思想较为进步,对孙立人并非盲目追随),关键时刻或可发挥作用。”

除了孙立人这块“明礁”,来自重庆的渗透更如同暗处的毒蛇。蒋介石生性多疑,对李锦这样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且非绝对嫡系的将领,从来就没有真正放心过。就在“擎天”兵团北上途中,军统局副局长戴笠亲自指派的一个“特别督察组”,持蒋介石手谕,进驻了兵团司令部。

这个督察组组长姓毛,表面任务是“协调联络,保障通讯”,实则监视李锦及兵团主要将领的一言一行,搜集任何可能“通共”或“拥兵自重”的证据。他们安插耳目,监听电话,甚至试图在译电室等部门渗透力量。

“若兰,军统的人进来了,我们的通讯安全是重中之重。”李锦紧握秦若兰的手,语气严肃,“所有与‘家’里的联络,必须使用最高等级的备用密码,并且要更加隐秘,时机也要随机应变。”

秦若兰(“白鸽”)眼神坚定:“放心,我会处理好。译电室的核心人员都是经过考验的同志。军统的人,我会安排他们接触一些无关紧要或者精心伪造的电文。”

在“和平接收”的表象下,在应对内部隐患和外部监视的同时,李锦与他的核心团队(包括秦若兰、陈瑜、方维岳、周卫国,以及暗中倾向进步的梁卫国、楚南河等人)开始了更加隐秘和艰巨的工作——积极谋划全军起义。

起义,绝非易事。数十万大军,成分复杂,将领心思各异,周围还有虎视眈眈的中央军其他部队和无处不在的军统特务。必须等待一个万无一失的时机,一个能最大程度减少阻力、确保起义成功的契机。

“起义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几个要点,”李锦在只有绝对核心成员参加的密会上分析道,“第一,要有一个足够分量的、能让大多数官兵信服的‘大义名分’,例如,反对内战,呼吁和平。第二,要选择在我军处于相对有利的战略位置,或者敌军出现重大失误、后方空虚之时。第三,内部的统一至关重要,必须确保绝大多数部队能听从号令,对于可能出现的顽固分子,要有果断的控制预案。”

他们开始秘密梳理兵团内部的势力分布:

可依靠的核心力量:第七军(刘慧平,深受楚南河影响,楚已基本被争取)、新三军(方胜利,对李锦忠心耿耿,且对内战反感)、新四军(刘晓,梁卫国旧部,梁已倾向进步)、兵团直属大部分部队(由陈瑜、方维岳牢牢掌控)。

需要争取的中间力量:新二军(李军华,持重,需以国家大义和部队前途说服,可由沈德威出面,沈德威坚决服从李锦命令,且内心正直,,反对内战)、新五军(梁飞虎)、新六军(胡家豪)。

重点防范和可能需武力解决的顽固力量:新一军(孙立人及其基本部队)。

秦若兰利用其身份便利,秘密观察、记录着各级将领在日常言行中流露出的政治倾向,为李锦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周卫国则利用其负责作战计划的职权,开始暗中调整一些部队的驻防位置,将更可靠的部队部署在关键节点,对孙立人的新一军则形成某种无形的战略隔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