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58章 围歼日军(1)

第158章 围歼日军(1)(2/2)

目录

驻守左翼的日军第86联队在如此猛烈且来自侧翼的打击下彻底懵了。电话线被炮火炸断,前沿阵地纷纷失守的报告如同雪片般飞向联队部。联队长试图组织反击,却发现自己手头的预备队要么被炮火隔绝,要么在调动途中遭到中国空军的扫射和轰炸。

第115师团师团长矢崎勘十接到左翼崩溃的报告,惊怒交加。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反击,而是中国军队企图包围其整个师团的铁钳的一部分!他被迫从正在承受新一军“多点穿刺”的正面防线,以及本就捉襟见肘的师团预备队中,紧急抽调部队向左翼增援,试图堵住这个巨大的缺口,稳住阵脚。

这一抽调,立刻导致了正面防线兵力的进一步空虚,为新一军的“多点穿刺”创造了更多机会。日军的整个防御体系,因为新三军这记凶狠的“钩拳”,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兵力被极大分散,消耗速度急剧加快。

周卫国的新三军,以严格的纪律达成了战术突然性,以绝对优势的炮火打开了突破口,以坚决的步坦协同撕裂了日军侧翼。这一拳,不仅重创了日军第115师团的左翼,更关键的是,打乱了其整个防御部署,有力地配合了正面的新一军,为最终合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卫国用一场漂亮的侧翼突击战,证明了自己无愧于李锦的期望和肩上的将星。

矢崎勘十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中国军队的攻势远超以往,意图似乎并非简单的反击,而是带着强烈的包围意味。他紧急下令部队收缩兵力,固守几个核心据点,同时向方面军司令部紧急求援。

北线,楚南河的第七军与梁卫国的暂编第六军,面临的则是以机动作战见长的日军战车第三师团。李锦给楚南河的命令是:“粘住它,消耗它,最后砸碎它!”

楚南河与梁卫国商议后,决定采取诱敌战术。

这一决策建立在他们对日军战车第三师团骄横心态的精准把握上。该师团自恃装甲力量雄厚,急于寻找中国军队主力决战,一锤定音。

梁卫国从暂编第六军中挑选了一个并非主力、但纪律性尚可、且指挥官机灵的步兵团,加强了一个师属炮兵连(装备四门老旧的四一式山炮),担任诱饵角色。

该团接到的命令不是死守,而是“且战且退,败要败得像真的一样,但绝不允许演成溃散!”他们在日军战车部队面前,表现得“抵抗顽强但力不从心”。他们在第一道前沿阵地,用捷克式轻机枪和中正式步枪进行了一阵看似猛烈的射击,甚至用迫击炮轰击了几轮,给日军造成了正在坚决防守的假象。当日军的九七式和一式坦克开始推进,炮火变得猛烈时,他们便开始“仓皇”后撤。士兵们故意丢弃一些破损的枪支、空弹药箱、甚至几顶军帽和行军锅,营造出慌乱撤退的景象。撤退时队形保持松散但并非无序,偶尔还会组织小股兵力占据临时掩体进行“断后”射击,稍稍迟滞日军后再次“逃窜”。他们按照预定计划,依次“放弃”了两道前沿警戒阵地,将这些原本就价值不大的山头和村落“让”给了日军。每一次后撤,都让日军战车指挥官更加确信,他们正在击溃一支装备低劣、士气不高的中国部队。

战车第三师团的先头部队指挥官(一个战车中佐),通过望远镜看到中国军队“溃退”的场面,求功心切,认为这是扩大战果、撕裂中国军队防线的天赐良机。他不断催促部队加速前进,企图咬住“溃军”,直捣黄龙。日军坦克纵队(约三十余辆坦克,混合九七式、一式,并伴随有乘坐卡车的步兵)沿着谷地公路和两侧相对平坦的地域,轰轰烈烈地深入追击,队形逐渐拉长,侧翼暴露无遗。

他们被引诱进入的区域,是一片东西两侧有连绵起伏高地、南北相对开阔的谷地。这片地域看似便于坦克机动,实则其东西两侧的高地,早已被楚南河的第七军悄然占据,并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蔽的“死亡口袋”。

当日军战车主力大部分进入谷地,先头部队快要接近谷地北端出口时,楚南河在预设的指挥所里,对着无线电冷冷地下达了命令:“收网!”

首先发难的,是预先部署在东西高地反斜面上的190高射炮群。炮手们早已将炮口放平,瞄准镜锁定了谷地中的日军坦克。这些原本用于对付飞机的高射炮,以其极高的初速和精度,成为了可怕的“坦克杀手”!

“轰!轰!轰!”

沉闷而威严的炮声响起,穿甲弹以近乎笔直的弹道,瞬间就击穿了数辆一式“奇洛”坦克的正面装甲!这些日军最新式的中型坦克,在90炮面前依然显得脆弱,内部弹药被引爆,炮塔被掀飞。

几乎同时,射速更快的博福斯40高射炮也开始咆哮,它们发射的榴弹虽然难以直接击穿坦克主力装甲,但如同冰雹般砸在坦克薄弱的顶盖、履带以及伴随的卡车和步兵群中,造成了毁灭性的效果。卡车上搭载的日军步兵还没来得及下车,就连人带车被炸成了碎片。

高射炮火力覆盖的同时,隐蔽在高地棱线后的第七军装甲部队发起了总攻。

东西两侧高地上,数十辆4“谢尔曼”坦克(以装备76长身管炮的4A3E8为主)如同猛虎下山,利用坡度加速,直接冲向日军队列的侧翼!这个角度是坦克装甲最薄弱的地方。

“谢尔曼”的76炮在近距离上可以轻松贯穿日军任何坦克的侧装甲。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山谷间回荡,一辆接一辆的日军坦克被打得起火爆炸,浓烟滚滚。5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则凭借其高速度,穿插迂回,用37炮攻击日军坦克的观察窗、发动机舱等薄弱部位,并用机枪疯狂扫射逃窜的日军步兵。

第七军的装甲步兵乘坐3半履带车紧随坦克,下车后迅速清理战场,用汤姆森冲锋枪、bAR和手榴弹解决残存的日军士兵,并俘虏那些从燃烧坦克中爬出来的日军坦克兵。

与此同时,梁卫国暂编第六军的主力则从北面压上,堵住了谷地的出口,并用猛烈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防线,阻止了日军后续部队的增援和被困日军的突围。

战场瞬间变成了屠宰场。日军战车先头部队在这突如其来的立体打击下,完全丧失了指挥和协同,陷入了绝望的混乱。坦克要么被击毁,要么试图寻找掩体却无处可躲,要么慌乱地调头企图原路返回,却互相拥堵,成为了更好的靶子。伴随的步兵更是损失惨重。

这场伏击战,重创了战车第三师团的先头部队,击毁击伤其数十辆坦克,极大地挫伤了其锐气。战车第三师团意识到遇到了硬骨头,开始变得谨慎,不敢再轻易冒进,被迫收缩兵力,与第七军和暂六军形成对峙。从而成功地将其“粘”在了北线,无法南下支援处境日益艰难的南线第115师团。楚南河与梁卫国的默契配合,使得李锦北线“铁砧”的任务,取得了完美的开局。

就在正面战场激战正酣之际,王大山的特种部队再次亮出了淬毒的锋刃。

江枫亲自带领一支超精锐小队,利用南线激烈战事的掩护,渗透至日军第115师团司令部可能所在的区域。他们通过无线电侦测(“密匙”旅提供支持)、夜间观测和抓捕“舌头”等多种手段,最终锁定了其指挥所的大致范围。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江枫小队如同真正的影子般摸掉了外围警戒,突入了这个设在半地下掩体内的指挥所。他们使用带消音器的武器和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大部分警卫和参谋人员,虽然师团长矢崎勘十因恰好外出视察前沿而侥幸逃脱,但指挥所内的通讯中心、大量作战文件和密码本被摧毁,多名高级参谋被杀。这导致第115师团的指挥系统在关键时刻陷入了长达十数小时的瘫痪,各部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陈默则率部潜入了北线,他的目标是战车第三师团赖以生存的油料补给点和野战维修站。他们发现了日军一个隐蔽的野外油料囤积地,由重兵把守。陈默没有强攻,而是选择了远程狙杀哨兵和用2火焰喷射器进行远程纵火(利用风向和抛物线)。同时,另一组队员用巴祖卡袭击了附近的维修站,摧毁了数辆正在维修的坦克和宝贵的维修设备。这把火,不仅烧掉了日军数百吨燃油,更严重迟滞了战车第三师团的持续作战能力。

战役发起的第一天,李锦请求的空军支援便如期而至。p-51“野马”战斗机和p-40“战鹰”战斗机呼啸着掠过战场,与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展开激烈空战,并成功驱逐了多数日军的轰炸机群。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则对日军第115师团的纵深集结地、炮兵阵地以及战车第三师团的后勤线路进行了猛烈轰炸。虽然空袭无法完全摧毁目标,但极大地破坏了日军的进攻准备和后勤补给,并给地面部队以巨大的士气鼓舞。

与此同时,新二军作为预备队,严密监视着其他方向日军的动向。沈德威派出小股部队,对可能增援的日军进行骚扰和阻击。防空部队的阵地则不断变换,有效地保护着重要的指挥所和交通节点,击落了多架企图突防的日军战机。

经过三至四天的激烈战斗,李锦的围歼计划初现成效。南线,孙立人成功地将日军第115师团压缩在了一个越来越小的区域内,并使其指挥系统遭受重创;北线,楚南河和梁卫国重创了日军战车第三师团的先锋,并将其主力成功“粘”住,使其无法南援。特种部队的敌后破袭更是雪上加霜。日军的这两个师团,已然落入了一张正在缓缓收紧的巨大铁钳之中。然而,日军高层绝不会坐视两个精锐师团被围,更凶猛的反扑和救援行动即将到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