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风雨欲来时(1/2)
省纪委巡视组的到来,像一块投入本就波澜四起的湖面的巨石,在林峰的官场引发了远比之前任何一次风波都要剧烈的震荡。表面的欢迎仪式和汇报工作之下,是无数双审视和揣度的眼睛,以及悄然加速流动的暗涌。
沈青云主持的数字经济专家研讨会,在一种看似热烈、实则夹杂着几分心不在焉的氛围中结束。专家们带着对林峰未来的构想离去,而林峰的官员们,则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栋临时挂上“省委巡视组”牌子的招待所小楼。
巡视组的工作按部就班,谈话、查阅资料、下沉调研,一切符合程序。组长,省纪委一位以严谨甚至有些古板着称的副书记,面上看不出任何倾向性。但敏锐的人还是能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
谈话对象的范围,似乎比以往类似巡视更广一些,不仅涵盖了市委常委、副市长,还延伸到了部分关键局委的一把手、二把手,甚至是一些退休不久、曾在重要岗位上的老同志。查阅资料的重点,也明显偏重于重大项目决策流程、土地出让审批、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尤其是围绕国家级试点启动后的各项资源配置。
马卫国表现得异常活跃和平静。他积极配合巡视组工作,主动提供各种材料,在谈话中侃侃而谈,大讲林峰抓住试点机遇、推动绿色转型的“宏伟蓝图”和“艰难抉择”,言语间不时流露出作为市委主要领导的责任担当,以及对可能出现“不理解”甚至“杂音”的忧虑。他将之前与沈青云在项目准入、土地用途上的争论,轻描淡写地定义为“工作思路上的正常碰撞”,是“为了林峰发展大局的共同探索”。
然而,在这看似配合的姿态下,沈青云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一些原本在试点工作中持观望态度,或者暗中向他靠拢的干部,开始变得犹豫,汇报工作时的言辞谨慎了许多。一种“马书记根基深厚,巡视组未必能动其分毫,而沈市长虽势头猛,但终究是外来和尚,万一……”的论调,在私下场合悄然传播。
就在这山雨欲来的氛围中,一条看似无关的线索,意外地撬动了僵局。
市公安局在梳理积压旧案,为可能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做准备时,重新调查一起发生在一年前的、未能侦破的码头钢材失窃案。这起案子当初因为案值不大,且线索模糊,最终不了了之。
但这次,一名新调入的、以细致着称的刑警,在翻阅泛黄的卷宗时,发现了一个当初被忽略的细节:失窃的那批特种钢材,其规格型号非常冷门,一般只用于特定的精密设备制造或大型建筑的关键部位。而当时林峰乃至周边地区,并无匹配的工程项目。
这条线索汇报到了分管刑侦的副局长那里,又按程序报到了沈青云这里。出于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沈青云指示:不要声张,秘密调查这批钢材的最终流向,同时核查同期林峰所有涉及特种钢材使用的大型项目报备情况,尤其是那些审批流程可能存在“模糊地带”的项目。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批钢材,最终竟然流向了马卫国妻弟那家“林峰新生代建材公司”所承建的、位于市郊的一个私人会所项目。而这个会所项目,土地性质存在争议,规划许可的取得过程也疑点重重。更关键的是,该公司在账面上从未记录过这批钢材的采购。
走私?非法侵占?洗钱?一条若隐若现的黑色链条,似乎通过这批不起眼的钢材,与马卫国身边的人联系了起来。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指向马卫国本人,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口。
沈青云拿着这份初步调查报告,心情沉重而复杂。他知道,这把“匕首”一旦亮出,就再无转圜余地,必将引发林峰官场的终极地震。他需要权衡,需要在向巡视组汇报的时机和方式上,做出最精准的判断。
与此同时,沈青云大力推动的搬迁片区“安居乐业”配套工程,开始显现出初步效果。首批技能培训班的学员结业,与示范区新引进的企业实现了对接,数十名搬迁居民成功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社区养老中心的奠基仪式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居民紧紧握着沈青云的手,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