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深水区的激流(1/2)
国家级试点的降临,如同在林峰这片正在解冻的土地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表面的欢呼与振奋之下,潜藏的激流开始以更大的力量涌动、碰撞。沈青云站在了风口浪尖,他不仅要驾驭林峰这艘巨轮穿越改革的深水区,更要时刻警惕水下可能存在的暗礁与漩涡。
国家级试点的金字招牌,立刻为林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开始拨付,政策绿灯相继亮起,各大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大幅提升,甚至连以往对林峰不屑一顾的顶级投资机构和行业龙头,也纷纷主动递来橄榄枝。
一时间,林峰市政府门户被各种项目建议书和合作意向函淹没,发改委、招商局的电话响个不停。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情绪在部分干部中蔓延,仿佛林峰一夜之间就能旧貌换新颜。
沈青云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上,他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同志们,试点意味着支持,更意味着责任!这些资源是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每一个项目都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我们不能被眼前的繁华迷了眼,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规划引领,绝不能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
他亲自牵头,组织精干力量,依据试点方案要求,制定了更加详尽的《林峰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实施纲要》和《重点项目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产业要大力扶持,哪些领域要严格准入,哪些红线绝对不能碰。他要求所有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总体规划,并进行严格的技术、环保和效益评估。
然而,利益的诱惑是巨大的。一些本地企业,包括一些与马卫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公司,开始各显神通,试图将自己的项目包装成“绿色转型”的典范,挤进试点政策的快车道。请托、打招呼甚至更隐晦的利益输送,再次暗流涌动。
矛盾首先在最具价值的资源——土地上爆发。示范区及周边可用于承接新兴产业的土地极为有限,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一家由马卫国妻弟暗中持股的“林峰新生代建材公司”,提交了一份计划,要求划拨示范区边缘一大片土地,建设一个所谓的“绿色建材产业园”。其方案看似光鲜,但核心技术和环保承诺含糊其辞,明显是想借着试点的东风进行圈地和低端扩张。
马卫国在相关协调会议上,再次为该项目站台,强调“要支持本地民营资本参与转型”、“不能唯技术论,要看到其对本地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他甚至暗示,如果标准卡得太死,会“挫伤本地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发展大局”。
沈青云则针锋相对,他让发改委和环保局的专家,当场剖析该方案的技术短板和潜在环境风险。“转型不是贴标签,绿色发展更不是挡箭牌!”沈青云语气严厉,“我们要的是真正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前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绝不是新瓶装旧酒!这片土地,必须留给更能代表林峰未来的产业!”
双方围绕这块土地的用途和准入标准,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这次博弈,已不仅仅是理念之争,更是对发展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的赤裸裸争夺。沈青云凭借其清晰的思路、扎实的论证和试点方案赋予的尚方宝剑,暂时顶住了压力,但他也知道,对方绝不会轻易罢休。
与此同时,试点推进中也遇到了更为复杂的民生难题。为了给一个规划中的大型环保科技项目腾挪空间,需要对一片老旧的工人聚居区进行整体搬迁。这片区域居民密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情况远比之前的矿区“钉子户”复杂。
搬迁补偿方案公布后,引发了部分居民的强烈抵触。他们并非不支持城市发展,而是担心补偿标准不足以在市区购买合适的住房,担心离开熟悉的生活圈,更担心未来的生计问题。一些老人情绪激动,甚至组织了小规模的静坐抗议。
负责此事的干部急于求成,试图沿用过去“硬碰硬”的拆迁模式,结果导致矛盾激化,场面一度失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