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破局之举(1/2)
首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的理念碰撞,如同在沉闷许久的林峰政坛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沈青云这位“公安出身”的代理市长所展现出的锐气与强势,让原本习惯于按部就班、求稳怕乱的林峰官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波。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变得至关重要,既关乎林峰的未来,也关乎他本人能否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
---
一、立威与渗透:环保风暴与人事微调
沈青云深知,空有理念不足以服众,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打破僵局,树立权威。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棘手、却最能体现决心和立场的领域作为突破口——环境保护。
林峰市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龙腾化工”,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也是污染大户,其污水处理长期不达标,但因贡献了大量税收和就业,历任领导都对其“网开一面”,整改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民间对此怨声载道。
沈青云没有事先打招呼,在一个清晨,亲自带着环保局、公安局、电视台的记者,直奔“龙腾化工”的排污口。面对企业负责人惊慌失措的辩解和闻讯赶来、试图说情的区领导,沈青云面色冷峻,指着浑浊刺鼻的出水口,对随行人员和镜头说道:“看看!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纳税大户不是污染的护身符!老百姓的健康和环境的底线,比任何Gdp都重要!”
他当场下令:龙腾化工立即停产整顿,安装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复产;环保局立案顶格处罚;纪委监委介入,调查是否存在监管失职和利益输送。
此举一出,全市震动!企业主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纷纷开始自查自纠。而普通市民则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这位新市长的铁腕和担当,一些积压已久的环保投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回应。
与此同时,沈青云也开始不动声色地对政府运行机制和关键岗位进行微调。他强化了市政府督查室的职能,使其成为推动决策落实、查处慵懒散拖的利器。他借机将调研中发现的、敢于直言的市发改委副主任赵劲松,调整到更重要的“重大项目办公室”负责人的位置上。这些举措看似细小,却像楔子一样,开始嵌入原有的运行体系,悄然改变着力量的对比。
---
二、博弈与平衡:宋清河的考量与马卫国的阳奉阴违
市委书记宋清河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马卫国坐在他对面,脸色不太好看。
“宋书记,沈市长这动作是不是太大了点?龙腾化工一停,上下游多少企业受影响?几千工人怎么办?这稳定压力……”马卫国抱怨道。
宋清河慢悠悠地喝了口茶,看不出喜怒:“环保是国策,上面三令五申,沈市长抓一下,也无可厚非。不过,稳定也确实重要。老马啊,你是常务副市长,要多帮沈市长分担,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既要解决问题,也不能引发大的震荡。”
宋清河的话滴水不漏,既没有否定沈青云,也没有支持马卫国,更像是在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他需要借助沈青云的“刀”来砍掉一些积弊,推动一直难以推动的转型,但又不想承担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骂名,更不愿意看到沈青云一家独大,彻底打破班子内部原有的平衡。
马卫国听出了宋清河的弦外之音,心中稍定。他回到自己办公室,立刻召集了几个亲信局长开会。
“沈市长新官上任,干劲足,我们要理解,要支持。”马卫国打着官腔,“但是,具体工作要讲究方法。比如这个产业转型,方向是对的,但不能冒进。那些高科技项目,听着好听,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我们林峰底子薄,玩不起。还是要立足现实,把现有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好,这才是稳就业、保税收的根本。”
他指示相关部门,对沈青云看好的几个新兴产业项目,在审批、用地、配套等方面,“依法依规”地放缓节奏,加强“可行性论证”。同时,对他自己主导的一些传统产业“延链补链”项目,则大开绿灯。
这是一种典型的阳奉阴违,用“程序”和“稳妥”来消解改革的动能。
---
三、民心与根基:矿区的希望与“拦路虎”
沈青云并没有被办公室里的博弈完全牵绊,他继续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基层。他再次深入老矿区,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利用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申请专项资金,在废弃矿区和工矿棚户区原址,规划建设一个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工业遗址旅游”于一体的“绿色转型示范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