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党校砺剑(2/2)
刘志远凑近半步,声音压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压迫感:“沈书记,德江实业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高磊那是罪有应得。不过嘛,有些事情,牵扯太广,水太深,适可而止对大家都好。你还年轻,前途无量,要学会向前看。”
说完,他拍拍沈青云的肩膀,哈哈笑着去敬下一个人了。
这番看似随意的话,却让沈青云后背生寒。这绝不仅仅是威胁,更是一种试探,甚至是一种“招安”的信号。他们并未因德江实业的倒下而收敛,反而将触角伸到了自己身边
聚会结束后,沈青云立刻联系了省纪委的张明远,将遇到刘志远的情况详细告知。
张明远沉默片刻,沉声道:“青云,你的判断没错。我们监控到,‘老爷子’的势力最近活动频繁,似乎在酝酿新的计划。刘志远接触你,绝非偶然。”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严肃:“根据组织决定,现在交给你一项特殊任务。利用在党校学习的机会,暗中观察刘志远以及与他往来密切的人,注意收集信息,但切记不要主动接触,更不要打草惊蛇。你在明,他们在暗,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放下电话,沈青云心潮起伏。原来,这次党校学习,本身就是一场战役的延伸。课堂是战场,同学关系是掩护,他要在这看似平静的校园里,与最狡猾的敌人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沈青云更加专注。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其扎实的基层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赢得了不少同学的尊重。同时,他也在暗中留意着刘志远的动向,发现他与班上几位来自能源、交通等实权部门的干部走得颇近,时常私下聚会。
一次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讨中,沈青云结合清源实践,犀利地指出了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中梗阻”和“利益藩篱”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打破藩篱、畅通政令的建议。他的发言逻辑清晰,直指要害,引发了热烈讨论。
课后,一位平时很少交谈、来自中央某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学主动找到他:“沈青云同志,你的观点很有见地,资料也很详实。如果不介意,希望能跟你深入交流一下,我们研究室最近正好在做一个相关课题。”
沈青云心中一动,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意外收获,一个可能通向更高层、获取更多支持的渠道。
---
六、风起于青萍之末
两个月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典礼上,沈青云作为优秀学员代表上台发言。他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人群,看到了面带微笑的陈海洋,看到了神情莫测的刘志远,也看到了那位来自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学鼓励的眼神。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理论是为了指导行动。”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作为党的干部,我们必须具备‘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见微知着能力,更要拥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必将所学所思,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掌声雷动。但沈青云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刘志远和其背后“老爷子”的阴影,已经与他的前路紧紧纠缠。结业返回清源,等待他的不会是风平浪静,而是一场规格更高、对手更狡猾、也更凶险的较量。
他的问鼎之路,在党校砺剑之后,将指向更深的迷局与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