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予其实权以应变,赦其小过以励胆!(2/2)
承认错误了。
当官就是要不辩解,胡惟庸这种未来宰相,他明显更懂这个道理。
由此之下。
朱元璋微微点头,倒是不气,又去看向汪广洋:“汪广洋啊,你倒是持重,只想着修修补补。可若这屋子的梁柱都被虫蛀了,只补补墙面,有何用?朕看,于正所言‘形式主义’之弊,已是积重难返,非小修小补能解决!”
汪广洋是立刻躬身,也拱手道:“陛下教训的是,臣……亦自觉惭愧。”
惭愧什么?
不惭愧!
此刻文书其实不改就够了,留下给地方官吏操的作空间,留下尚存能突破文书限制而去做实务事的缝隙,那么就足以。
真改革反倒是成了画蛇添足。
朱元璋明显也意识到这一点,可他不甘心,他还是有种想解决问题的迫切。
因此,简单说两句这俩百官之首后,他就将目光又落回于正身上。
“于正啊!你既看出了这‘形式主义’的毒瘤,戳破了胡惟庸药方可能带来的新弊,那朕问你,该如何治这痼疾?”
“难道要朕因噎废食,真放任自流吗?还是要像汪广洋他那样,姑息养奸?”
确实啊,文书限制太大,古代一直是有这种问题的。
像分身这种带着叶言现代人思想,敢于突破文书规制去做实务的人终究是少,大家知道什么是对错,但不敢赌自己去做对的事,乱了规制,皇帝,或者说奉天殿上那些御史会不会弹劾自己一手。
这也才是古代文书规制之弊的事实内容。
老朱也说到这里,不由叹息一下,“唉——。所以这规制到底该怎么改,才能让官吏们既不敢贪墨渎职,又能放开手脚,真心实意地去为朕、为大明办实事呢?”
而面对这个问题,叶言自然心有腹稿,当场就让于正拱手回应。
“陛下之圣虑直指核心。治此痼疾,确非易事,然绝非无解。”
卧槽!
不愧是一开始谏言出身的官吏,于正你是真带着解决方案开口的?
百官都有些哑然,但被叶言培养的,现在他们眼里或许不带方案,只提出问题的谏言御史言官,那都是不对的。
叶言现在还没在意这个,只是让分身给出了答案:“臣之浅见,在于规制本身可暂不变,然其运用之法、考核之标,必须重塑!”
“且其核心,臣认为就在于‘变通’与‘导向’二字!”
“哦?”朱元璋身体前倾,“规制不变,如何重塑?细细道来!”
“陛下,规制如刀,本身无善恶,全看执刀之人如何用,为何而用。”
于正极为从容,此刻摊手看向其他人。
“胡政事之法,其是以刀架于脖颈,逼人绣花,绣得不好便斩首,结果自然是人人只求绣工精美,无人敢问所绣为何物,更无人敢用此刀去劈柴开路。”
“而臣之策,乃是移刀锋所指,改评判之标!”
他伸出两根手指:“臣之策也有二,是可破此局!”
“其一,设立‘实务变通’之权,辅以事后报备与责任豁免之制!”
“于地方河工、军务、赈灾等紧要事务,授予地方主官一定临机决断之权。允许其在情势紧急、旧规明显窒碍难行时,以便宜行事,先解决实际问题,事后再将情由、决策、结果详呈上报,由中枢……嗯,陛下或指定重臣、衙门去复核。”
“若其决策确为公务,成效显著,即便过程中有违常例格式,亦不予追究,反可视情嘉奖!”
“此谓‘授之以权,明之以责,考之以效’!如此,方能解放实干之吏手脚,令其敢任事、能任事!”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事后报备,责任豁免?若其借机贪腐或决策失误,又当如何?”
“问得好!”于正立刻接话,直接笑道,“故也需辅以重典惩弊与连坐核查!”
这里都不用多说,胡惟庸唯独此刻抬头看了于正一眼,这倒是和他想法一致。
不过也有不同的地方。
“本官想法和胡政事相差不大,不过审核是为关键……臣就不献丑了,其二,臣更认为形式主义是必须现在就得去破,陛下您可明发谕旨,令吏部、都察院革新考功之法……”
“就去看!看河官,考其堤固漕畅,灾年减损几何?”
“看边将,考其疆土宁靖,御敌斩获几许?”
“更看!亲民官,是考其仓廪盈实,户口滋殖几多?”
“最终结合变通之法,观其治下百姓口碑、同僚评价,审计结果……尤以四不两直所获实情为准,皆应纳入考评,且权重远高于文书工整与否!”
“唯有将升迁之梯,架在实干之绩上,而非文书之纸上,天下英才方会竞相奔赴实务,而非埋头案牍!”
叶言最终让分身抬头看向朱元璋,语气更无比恳切了。
“陛下!此就乃导夫先路!只要朝廷会变通,让地方官吏也变通,文书规制哪怕不改,但导向一变,人心自会随之而变。”
“官吏们也会发现,用心做事、做出成绩,哪怕变通不准寻规制……可只要做出事,远比琢磨如何把文书做得漂亮更能获得陛下的赏识和朝廷的重用!届时,形式主义方如无根之木,日渐枯萎。”
他最后总结道:“故臣之策,可概括为——予其实权以应变,赦其小过以励胆,考其实绩以导向,惩其奸宄以立威。”
叶言都会整词了,你胡惟庸会,老子更会!
此话一出,朱元璋表情极为精彩。
“如此四管齐下,臣认为或可逐步涤荡形式主义之积弊,使朝廷规制重归其本意,此规制问题迎刃而解!”
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胡惟庸更面色灰败,他听懂了,于正此策,并非否定法治与监管,而是从根本上抽掉了他那套严刑峻法方案的逻辑核心。
他更在乎的是给地方官能操作的空间,这是远比自己的严苛改革,以及远比汪广洋的修补更为激进,却也更为根本。
朱元璋背着手,在御案前缓缓踱步,他反复咀嚼着于正的话——“予其实权以应变……考其实绩以导向……”
忽然,他停下脚步,猛地一拍御案!
“好!好一个考其实绩以导向!也好一个‘惩其奸宄以立威’!”
狗日的,朱元璋就在乎巩固他的权力,四句话,就赞扬最终一句,立他朱家皇帝的威?
“……”叶言本体都沉默了。
武英殿内。
朱元璋却哈哈大笑,终于带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和决断,“于正!你此言,才是真正治本之策!朕以往只知严刑峻法震慑贪腐,却未曾想,考核之棒指向何处,天下官吏之心便会奔向何处!”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胡惟庸和汪广洋——
“胡惟庸,你的法子,是把刀架脖子上逼人绣花。”
“汪广洋,你的法子则是给那绣花架松松绑……而于正的法子,是告诉天下人,朕不要绣花,朕要的是能御寒的衣裳、能果腹的粮食!谁能为朕织布种田,朕便重赏谁!”
“高下立判之分!”
高下立判?
评价真高。
但几位大臣都没话说。
朱元璋也当即决断,一挥袖袍:“朕意已决!便依于正所奏!吏部、都察院即刻依此议,重整考功之法!变通之法!”
“给朕明文昭告天下:日后升迁黜陟,首重实绩,文书规制问题,文书格式也仅作参校!”
“至于‘实务变通’之权责细则就由于正牵头,会同中书省、六部,给朕详细拟定章程,报朕御览!”
这个就好改了,朱元璋也相信叶言分身必能……嗯,其实他上他也行,就是小工程,加个犯了规制也给予变通和审核的章程新则。
总之!
“如此,朕就要让天下明白,在大明,能干事的,能干成事的,才有前途!那些只会做文章的绣花枕头都给朕滚出朕大明的朝堂!”
“退朝!”
“臣等遵旨!”
殿内众人,心思各异地躬身领命。
可算结束了,这于正有点太厉害了,这家伙早晚升迁啊。
不过嘛……
叶言这边突然反应过来了,形式主义问题……好家伙,现在是洪武四年是吧?
文书造假问题,爆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