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边陲之地,同样分身大为,不在乎规矩!(1/2)
与此同时,两个月前的敦煌边陲之地。
此地与江南水乡的吴江县判若云泥。
目之所及,是苍黄的天穹,是龟裂的黄土,是刮得人脸生疼的干燥狂风。
同时,此地隶属边疆,尤为以军事为重,这里的人多以军士为多,百姓普遍裹着破旧的棉甲,面色黧黑,嘴唇干裂,是唯有望向关外莽原的眼神,还带着和军士们一样的警惕之心。
当时,黄子澄就和叶言的另一个分身王远抵达于此,便下榻于此。
这黄子澄是刚来,了解地方状况后,眼神里就充满着不屑——或许在他看来,此地军事为重的情况下,百姓就不该生活在这里。
嗯,谁知道他具体在想什么,但叶言回忆分身的记忆后,慢慢露出几分古怪的笑容。
具体来看,刚来此地时,这分身王远的外表是年近五旬,清雅消瘦,官袍是即便在这风沙之地也尽可能保持着整洁挺括的人设。
而他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并非当场询问防务或检视军械,而是命随从仔细清扫出堡内唯一一间还算完整的厅堂,摆上自带的榆木小案,铺开文房四宝,旋即下令——
“将风沙堡及下辖三处墩台,近三年的所有公文簿册、粮饷账目、军械清单、巡边记录,一并取来。”
命令一下,堡内那位姓刘的千户面露难色,搓着手道:“御史老爷,这边堡简陋,文书都堆在库房角落,怕是积了厚厚一层灰土,且多有虫蛀鼠咬,字迹模糊……您看……”
不给看吗?
分身当时就眉头微蹙,用一方素白手帕拭了拭案几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话却并没有停。
“无妨。但账目不清,何以明得失?文书不核,何以察勤惰?刘千户你即刻去办,子澄,你也一同去,务必监督文书交接,登记造册是不得有误的大事。”
“是,老师。”
“是,大人!”
刘千户咬咬牙,并没有多说什么,黄子澄则恭声应下,心中却觉此举有些迂阔,却也不敢多言。
无论怎么说,他看不上分身的背景也好,还是怎样……既然是皇帝要求的,他就必须去做。
由此,在这之后的几日里,这间临时充作观风签押房的厅堂,便被浩如烟海的陈旧卷宗所淹没。
黄子澄是完全不能理解他看到的这一幕,来到这边陲之地后,他所谓的观风导师王远是日日端坐案后,就着窗外昏黄的光线,或者微弱的烛光,连续几天就看这些东西。
他的专注在黄子澄看来多少有些不对劲,这东西何必如此在意?
身为边陲要地的官吏,哪怕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官吏,可本身应该注重地方军务防务的实效,而非在于文书本身。
因此,他多有不满,这种不满就是两人理念的分歧。
直至。
“子澄,你来看。”
某日,王远突然指着其中一页粮饷申领文书,似乎发现了什么,语气突然极为严肃。
“这‘粟米五十石’的‘石’字,写法潦草,几近于‘余’字,此乃大忌!”
分身是亲自去调查过这些文书和现实的差别,那就是五十石,但多一个字就差别甚大了。
“若户部胥吏之后借此刁难,或日后核查产生歧义,谁人能负其责?记下,风沙堡书吏文案书写不端,当严加训饬,责令日后所有文书,必以台阁体正楷书写,一笔不可苟且!”
又一日,他翻检军械损耗报表时,指尖也点在一处上批判。
“此处记载‘损弓三张,箭镞一百二十枚’。但为何只记箭镞,不记箭杆?弓损何处?是弓臂开裂还是弓弦崩断?”
“这记载怎能如此含糊不清,这是如何核销的,如何补充的?这是可见经办吏员的敷衍塞责,心中无数!此风是断不可长!”
他甚至对一份墩卒换防记录的日期格式提出了异议:“此记录还用‘初七’、‘廿三’等民间俗称,而未用公文标准之‘初七日’、‘二十三日’,虽是小节可亦见散漫。须知,朝廷法度,正在这细微之处。”
“责令,让他改!”
这一点,叶言在两月后回忆起来的时候,都有些哭笑不得。
李明德在他那边可是看过张石头观风笔记的,那小子也爱这样写,结果这边分身就不喜欢……唉,这分身和分身之间在系统的安排下,性格是确有不同呀。
但这可太严格了。
可或许正是这种严格,黄子澄在记录一些到他笔记上的内容时,眼神中的色彩都很怪异。
而且不单单是这些事,他总是觉得,在这地每日都能听到堡外操练的呼喝声、马匹的嘶鸣声,以及风中隐约传来远方墩台示警的号角声。
军事才是边陲之地地方官的主要政务,对方这个上面派给自己的导师却总是关注这些字句格式,细枝末节上的问题,与这严峻的边塞现实相比,实在可笑。
哪怕黄子澄是世家子弟,哪怕他看不上普通寒门的人……
但这都是涉及到利益相争时候的看不起,他本身做人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他会忍不住的小心翼翼地提问道:
“老师,学生听闻近日关外似有鞑靼游骑踪迹,我等是否应先去查看一下墩台防务、军械库存实情?这些事姑且以后……”
“姑且以后?”
分身王远当就抬头瞪他一眼,而后继续低头整理文书。
“防务之事是自有边将负责。我等来此就职官吏,及尔来观风,重在‘观’其文书律例是否合规,吏治是否清明。”
“若文书乃政务之基却字句不清,格式混乱,其背后必是管理松懈,心无敬畏之本质……你连一点都想不清楚,陈舍人看来也没教你什么好东西?”
陈舍人,陈宁!
黄子澄表情多有变化,虽然不想承认,但他看向说出此言之后,又摇头埋首于文书的王远……
他很快意识到一件事,陈宁是他家族为他精心挑选的业师,是引领他踏入仕途的引路人!
此人虽官位不显,却以精通典章制度、文书格式而闻名于清流圈子。
黄子澄自幼所受的教导,便是世家所谓的为官之道——首重持身要正,行文要端!
要于细微处见功夫,让人抓不住任何程序上的把柄。
陈宁也常言:“实务易错,清议难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但文书格式,却是你尽可掌握,彰显严谨与恪守法度的不二法门。”
黄子澄一直将此奉为圭臬,认为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为官之道,远比那些在泥泞里打滚、惹得一身骚的能吏要高明得多。
可如今,到底是陈宁没教他,还是他本人都没有遵循家里、陈宁的教诲呢?
或者说,理念的差别在这一刻终于被分身摆到明面上了。
“所以陈舍人……真没教本士子好东西?”
黄子澄内心重复此言,心中都翻江倒海了。
“不!他教我的不正是如何恪守法度,如何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的理念吗?可难道这在王御史这等同样注重文书格式的人看来,这理念竟也只是……‘没教什么好东西’?”
一种荒谬感油然而生啊!
分身当时确实就是随口一提,陈宁这人的厉害是叶言清楚的,对方不是不懂这些……只是陈宁对待黄子澄的教导,那也是‘不做不错’的态度。
他教的反而就是世家那句——首重持身要正,行文要端!
就是在始终教黄子澄如何明哲保身,如何于细微处见功夫,如何让人抓不住任何程序上的把柄。
这不能说错,但在实务派,在叶言这种现代人看来,这就和没教一样,是根本没教真正的为官之道。
王远那时并不在乎对方什么反应,只是依旧慢条斯理地整理着卷宗,仿佛刚才只是点评了一句无关紧要的闲话。
但这种无意,却让黄子澄感到一种是对他在京城学习一月为官经历的彻底否定……
分身却也在忙碌中,察觉对方情绪变化,不由警告一句:“你别多想,本官奉行的是纠其小过,才方能防其大患的念头……子澄,你心要静,你不可因外务而扰了稽查之本,日后要学的还有很多呢。”
黄子澄当时只能低头称是,内心想什么就不清楚了。
……
这之后,就在一周半的未来某天,转机就突然出现在这一日的黄昏之后。
那时一匹快马溅起漫天黄沙,冲入堡内。
“报——!黑山墩急报!遇袭!求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