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93章 于正升官,制约六部之权,针对死胡惟庸!

第193章 于正升官,制约六部之权,针对死胡惟庸!(2/2)

目录

官吏争锋,至今都是权力的交接争锋!

朱元璋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哼!所以于正他要权力,他比汪广洋那厮有更明显的在表露,他和胡惟庸想争锋的心思……”

老朱要杀胡惟庸不是开玩笑的,但现在洪武四年,国家的发展需要胡惟庸这种能臣,也自然需要于正这种在老朱眼里都过分聪明的能臣。

他杀不得!

他得为了他的朱明王朝将来考虑……

“而汪广洋啊,你真是一点都不敢冒险!”

汪广洋刚刚回朝,上来就担任了右丞相的百官之首位置,徐达的左丞相是假的……他其实就是明面上的百官之首。

可这一次早朝,对方什么意见都没出,完全是保守中的保守,这让朱元璋无比的恼火,简直失望透顶。

不过……

他懒得管汪广洋了,对方是他制约胡惟庸的一把刀,这把刀能不能有用也需要时间。

但是于正……

“哼!利用朕来达成他们的目的,还要让朕承他们的情……这两个家伙,其智近妖,其心可诛!”

这是最高的评价!

朱元璋是恼火,但同时他又觉得兴奋。

胡惟庸之才,于正之才,都是宛如史书一般的能臣人物。

嗯,胡惟庸的厉害不多说了,于正这分身的厉害,就是建立在现代人的见识上,老朱评价的夸张,但事实也差不多。

他思考着,却更清楚一点。

他的生气,那气的是自己身为九五之尊,竟然被臣子如此算计,被牵着鼻子走。

但他也更清楚,于正和胡惟庸展现出的这种能力,这种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对帝王心理的深刻洞察,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策略的本事,正是他这个建国初期皇帝所需要的。

大明江山需要能臣,哪怕这能臣有时候会让他这个皇帝感到很没面子。

“罢了……”

朱元璋长叹一声,重新坐直了身体,内心却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

“不是想相争吗?好!咱让你们两派争,咱这皇帝倒要看看,于正你能不能顶替汪广洋那个蠢货存在的意义,我还就给你升官了!”

他发狠的嘀咕着,叶言太监分身在一旁听的清楚,这一下他本体都笑了。

挺好!

于正这分身至今的操作也换来了收获啊。

哪怕这收获——

“也且让他们再得意一阵。他们的这些‘妙策’,朕就先用着……但待到扫清寰宇、肃清吏治的那一天,哼!”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眼中一闪而过的寒光,已说明了一切。

所以仅仅数日后,一份由朱元璋亲自批红的吏部敕牒牒,经由中书省的吏部,直接下发至兵部。

敕牒内容简短,却在整个京城官场引发了不大不小的波澜。

“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于正,为六科都给事中,正六品,兼兵科给事中原职,即日履任!”

旨意一出,许多人初看觉得诧异,甚至有些失望。

六科都给事中?

不过是个正六品的小官,品级上甚至比于正原先的从六品主事只高了半级。

这算什么升迁?

陛下莫非是对于正他前几日殿上的逼迫圣意之谏言有所不满,是明升暗降?

然而,但凡对大明官制稍有了解,尤其是身处权力核心的官员,在看到这个任命时,无不倒吸一口凉气,瞬间明白了朱元璋那深不见底的帝王心术。

六科都给事中,这个官职品级虽低,权力和地位却极为特殊!

它并非隶属于任何一部,而是直属于皇帝,独立于都察院之外,与御史并称“言官”,但权责更为具体和犀利!

其核心职权之一,便是“稽查六部百司之事”、“驳正制敕违失”!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于正从此拥有了直接、合法的质疑,乃至封还中书省下发至六部政令的权力!

这个职务除非是皇帝身边的死忠,不然不可能封出来的。

于正他算皇帝的死忠吗?

屁!

他忠的一看就是大明,他若忠,就不可能拿着明君的名头去逼宫谏言!

而且从此之后,胡惟庸就算再以中书省政事的身份发出的任何文书、命令,于正这个小小六品的六科都给事中,若认为其中有违制、失当或错误之处,都有权进行驳斥,要求其重新拟定,甚至可以直接将意见呈报御前!

这简直就是在胡惟庸的咽喉处,放置了一把虽小却极其锋利的匕首!

朱元璋这一手,堪称绝妙。

他既没有将于正一下子提拔到足以与胡惟庸分庭抗礼的高位……嗯,那样做动静太大,也容易引发胡惟庸的激烈反弹。

可他却又给了分身一个足以让胡惟庸如鲠在喉的关键位置。

正六品的官职,让胡惟庸即便想发作,也找不到越级擅权的借口,这“都给事中”的职权就是明定如此。

……

胡惟庸府邸,书房。

当幕僚将这份敕牒内容低声禀报时,胡惟庸正在练字的手猛地一顿。

一滴浓墨猝然滴落在雪白的宣纸上,迅速晕开,污了即将写完的一幅字。

他却恍若未觉,只是缓缓放下笔,拿起一旁的湿巾,慢条斯理地擦拭着手指,脸上看不出丝毫喜怒。

“六科都给事中……兼兵科……”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官职,声音平静无波,仿佛在谈论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

幕僚屏息凝神,不敢多言,可他却能感觉到书房内的气氛都变了,正是从眼前这位未来的相爷身上发出的。

他以为胡惟庸还会愤怒的干什么,结果许久,胡惟庸反倒是轻笑一声。

“陛下……真是圣心独运,知人善任啊。于正此人,心思缜密,勇于任事,放在这个位置上,稽查驳正,再合适不过了。”

他抬起头,看向幕僚,直言:“传话下去,中书省上下,日后行文务必更加谨慎周详,凡发往六部,尤其是兵部的文书,需再三核验,字斟句酌,绝不可授人以柄。让,手也狠啊。”

他的语气甚至带着一丝公事公办的赞赏,仿佛真心为朝廷得了能吏而高兴,为陛下找到了合适的监督人选而欣慰。

然而,幕僚却清楚地看到,在胡惟庸垂下眼帘,继续擦拭那早已干净的手指时,其眼底深处一闪而逝的,是一抹近乎狰狞的冰冷杀意和屈辱怒火!

陛下这分明是在用一纸任命,赤裸裸地告诉他——

你的权力,朕随时可以找人看着!

你胡惟庸,并非无可替代!

于正,这个你原本并未完全放在眼里的兵部主事,现在是比丞相汪广洋更能针对你的人!

胡惟庸懒得说什么了,争就争,才洪武四年,一切都来得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