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93章 于正升官,制约六部之权,针对死胡惟庸!

第193章 于正升官,制约六部之权,针对死胡惟庸!(1/2)

目录

而这次早朝之后,退朝的钟声还在紫禁城上空回荡,百官是怀着各异的心思,如潮水般从奉天殿中涌出,又迅速分流,消失在重重宫阙的巷道里。

但是!

胡惟庸府邸,密室之内。

厚重的门帘刚刚落下,胡惟庸脸上那层勉强维持的平静瞬间冰消瓦解。

他猛地一挥袖袍,将身旁花梨木茶几上的一套珍贵汝窑茶具扫落在地!

“哐啷——!”

清脆的碎裂声在寂静的密室里格外刺耳,瓷片四溅,温热的茶汤泼洒在地毯上,洇开一片深色污渍。

“于正!王彦!好,好得很啊!”

胡惟庸难得如此生气,胸膛都剧烈起伏,脸色铁青,牙关紧咬,从齿缝里挤出的这几个字。

他素来以城府深沉、喜怒不形于色自诩,但今日朝堂之上,他接连受挫,先是被于正以一番“四不两直”、“分级审核”的言论彻底比了下去,使得自己精心准备的激进方案黯然失色。

而后,叶言操控的王彦那厮又突然借题发挥,一句——何人能于中枢提前泄露机密?

这话无比狠辣,虽未点名,却让他和汪广洋之类的百官之首在陛下和百官面前如坐针毡!

更让他怒火中烧的是,陛下最后竟然采纳了于正那看似折中,实则暗藏无数机锋的谏言!

这不仅仅是策略优劣的问题,更是他胡惟庸在陛下心中分量和话语权的直接体现,朱元璋对他的不满已经很明显了。

但那个小小的兵部主事,他凭什么如此?

“相爷息怒啊!”心腹幕僚屏息垂手,低声劝慰,“今日之事,实乃那于正巧言令色,王彦推波助澜而已……”

“巧言令色?”胡惟庸猛地转身,眼神阴鸷得吓人,“你当真以为那只是巧言令色?那‘四不两直’,句句针对的是地方可能存在的欺瞒,但字字隐含的,是对中枢权臣的警惕!”

他指着这幕僚,脸上是不加掩饰的怒火。

“于正这厮内心毒辣,完全就是针对上次我和他的争锋……而今日,王彦补充的那句‘泄密之源必非区区胥吏’,这分明就是冲着我来的!他们这是要借陛下的刀,来砍我的手脚!”

他说的简直一字一顿,胡惟庸罕见的如此生气,因为他还看出一点……朱元璋已经几乎明牌支持削弱他胡惟庸的权威了。

于正为首的那批官吏,可比明面上制约他的汪广洋恐怖的多,这帮人才是他争权道路上真正的阻碍。

但胡惟庸就是胡惟庸,此次发泄后,他又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可良久后,他再开口还是依旧带着压抑不住的寒意:

“还有那分级审核、抽样稽核……看似公允,实则将最终的解释权和抽查权牢牢抓在了都察院和户部手里,陛下直接掌控。我这中书省,在这套流程里,还能有多少置喙的余地?”

“他于正今日递上的不是一份章程,那是一副能慢慢勒紧我脖子的绞索!”

幕僚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言。

胡惟庸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声音低沉而充满忌惮:“这个于正,还有那个王彦,绝非寻常之辈。他们背后……是否另有他人?”

老胡的思维就是党派思维,他认为,于正和王彦,乃至锋芒毕露的李魁,这帮人惊奇的相似,或许是他党派外,一个看不见的党派啊。

他咬着牙,声音却慢慢冷静了下来。

“这帮人每次出手,都能精准地打在要害上,不仅能在陛下盛怒时保全自身,还能顺势推动对他们有利的变革……而这改革可不止是让大明变好,我看啊,这才洪武四年,若日后他们真的做到了事事改革都成功,其话语分量会在陛下那里越发之重。”

他回头看向幕僚,眼神中有着阴狠。

“今日他们能保下赵书,明日就能扳倒更显赫的人物。所以,姑且不论他们背后的人……但此二人不除,日后必成心腹大患!”

他攥紧了拳头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混杂着被挑衅的愤怒,在他心中疯狂滋长。

叶言确实也被老胡看透了,分身日后必然越来越多,改革也越来越多,掌控洪武官场的重要位置也越来越多。

何尝不是官场内新的一个势力和党派,二十年后,洪武到底是朱元璋说的算,还是他胡惟庸能说的算?

权力跑哪里去了?

所以胡惟庸接下来使的绊子就不会少,他也不清楚他本就是历史上会死的人,二十年后也没他……但这口气,算是导致叶言和其分身和胡惟庸派系已经达到了争锋的必要程度。

尤其针对于正,胡惟庸的愤怒也不加掩饰,这家伙远比李魁和王彦那等看似不争更可恨!

因为于正是叶言不加掩饰,就是要争权的分身!

……

另一边,武英殿侧殿,朱元璋独处之地。

退朝后的朱元璋并未立刻返回后宫,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武英殿旁他日常批阅奏章的小殿。

他屏退了所有太监宫女,只留下贴身侍卫在远处警戒。

殿内寂静无声,老朱坐在宽大的御座上,此时已经思索刚刚早朝的一切了。

某一刻!

“咚!”

他猛地一拳砸在御案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混账东西!”一声低吼从朱元璋喉咙里迸发出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恼怒,“这个于正!还有王彦!简直……简直是把朕当棋子来耍弄!”

他回想起朝堂上的一幕幕——

于正一开始看似为赵书求情,实则步步为营,引出那一套套看似周全的方案。

王彦适时补刀,将话题引向更危险的“中枢泄密”。

虽然谏言内容对他这个皇帝极为有利,但实际上,两人就是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逼得他明明心里憋着火,却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得有道理!

最让他憋屈的就是,叶言借分身之口用的那个套路——

于正那番关于“明君”、“非滥杀无辜之暴君”的言论,这简直就是拿捏住了他的软肋!

他朱元璋是要做千古明君的,是要打造铁桶江山的,又岂能因为一个言官的顶撞就落下暴戾的名声?

所以叶言,或者说分身于正就是用明君的帽子,硬生生去压下了他的所有杀意!

“还有那四不两直法……”朱元璋喃喃自语,眼神却复杂起来,“这法子……确实毒辣,却真是妙啊。”

作为从底层爬上来的帝王,老朱太清楚这四不两直的威力了。

倘若前朝,华夏五千年以内有人意识到这种法子,很多地方的贪腐其实都能避免了。

而且,这可不仅是查地方弊病的利器,更是一把可以随时悬在任何官员,包括胡惟庸这等重臣头上的利剑!

这消息如何保密,这审计御史派谁,乃至何时出动,查哪里……

这一切的主动权,都将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此法对朱元璋而言,甚妙,妙到能完全压制住他的怒火。

但这股怒火实在让他无法忍受。

这不仅是改革大明的问题,而是皇威的问题。

王彦还好,只是推波助澜……

可于正心思在老朱看来反而比直言的李魁更危险。

因为唯独这具分身,于正他是不易被看穿的性格,他所做之事虽然都有理可依,但其为的本质,等于在改革谏言的同时,又精准的捕捉到了他朱元璋要打压百官,乃至高官胡惟庸之人的心思……

其也不加掩饰报复胡惟庸之前‘金口玉言’论,置于其死地的心思。

他到底是不是想争?

他到底是不是单纯的想为大明好,而谏言?

朱元璋看不出这一点,恰恰就是他最难以接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