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91章 什么是真谏官?逼着朱元璋放过赵书!

第191章 什么是真谏官?逼着朱元璋放过赵书!(2/2)

目录

所有人,表情都微变。

“朕想……朕的道理没错吧?若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住,连离任数月的政务安排都做不好,这样的官,大明要之何用?不如早点腾出位置,让有能耐、有担当的人上来!”

他最后几乎是等于趁此机会,警告百官的说出他的想法——

“为官者,当以国事为重,以效能为先。若因惧怕‘政务废弛’之虚名,便畏首畏尾,不敢行雷霆手段整肃积弊,那才是真正的因噎废食,动摇国本!”

“此事,咱意已决,‘岁终亲校’之策,必须施行!至于如何规避汝所言诸弊,那是尔等臣工该去思量完善之事,不是阻挠国策的理由!”

可能很多普通官吏没听懂朱元璋到底中说什么,以为是全盘拒绝了于正的担忧。

但实际上,叶言的为官水平绝对不差,他隐晦的看向四周,所有大官们都是若有所思。

朱元璋到底什么意思?

他是不拒绝于正分析的,他现在是趁机打压百官,打压胡惟庸这等高官忠臣,他是暗示若出了问题,就是你胡惟庸和汪广洋宰相的问题,吏部的问题!

这……

才是帝王心术!

‘合着半天,朱元璋你反而借着我分身的言论发力呢?就想按照历史中你的方案去做事?’

可是叶言想了想,这不就是高压政策持续化的逻辑吗?

用这等明确表态的高压调子,逼着百官清楚,此法必为,你做不好,我朱元璋就能去弄死你!

有点低级啊,但可能又异常有效?

叶言本体哭笑不得啊,于正也赞同了几句。

老朱才道:“好,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你也赞同朕的想法,那么……继续说吧。”

朱元璋也是想改的,但现在他此举直接把皇帝的面子拉起来了。

叶言哭笑不得的也有这一点,老朱好面,但也不解决这种打补丁级别的普通改革谏言。

分身于正倒是表情一直平静,哪怕胡惟庸他们都有变化,分身还是给人感觉心静如水呀。

这也让很多人高看了一眼……

于正也点点头,继续说:“陛下所言确实有理。但臣也有一个大胆的推论。”

这方面就单纯是叶言坏了,你胡惟庸杀我分身不择手段,我能没有脾气?

老朱暗示的就是打压你们,我也顺势而为嘛。

朱元璋当时还愣了,推断个什么呢?

于正马上说出极为对的上他理念的谏言之语。

“胡政事之策,实际是将最终核定之权完全集中于京师部堂之中……‘贴黄为凭’虽好,然若部堂胥吏借此索贿,或高官借此打击异己,刻意刁难,地方官纵有千般委屈,山高皇帝远,申诉无门,届时岂非又形成新的‘部堂空印’?”

胡惟庸当时人傻了,难以置信的看向于正?

上次的事都过去了,你记仇不成?

朱元璋则眼睛瞬间一亮,更是转头间听到了他更爱的话。

“陛下,此不就是即部堂权威下的另一种欺压体现?陛下欲收权于中央,其心可嘉,然若无制衡,中央之权亦可能腐化,此乃前元之鉴不远也!”

“故,臣最后推论,若按胡惟庸此举去做,不外乎导致的最终结果,最可能的就是权力过于集中,易生部堂之弊。”

于正每说一条,朱元璋的目光便闪烁一下,胡惟庸的脸色则阴沉一分。

这顾虑,可不止是前面不痛不痒的劳民伤财和地方政务废弛这两点,而是直指要害!

老祖宗的半文言文封建王朝奏对模式,其可是很有说法的,半文言文能以最简单的话说明白最恐怖的可能……

例如,叶言让分身说的话都没说完,可这话的意思就已经点到即止——胡惟庸这等百官之首是可借此加深他的权威啊!

那么……

朱元璋!这权,到底收到你皇帝的手中了,还是收到了他百官之首的手中呢?

朱元璋当时眼底就一喜,于正也不是那么让人讨厌啊,最起码也清楚他之前在说什么。

他马上就回头看向胡惟庸,脸上表情是似笑非笑。

胡惟庸则马上低头拱手,额头罕见的出现了汗珠。

他不能解释。

他解释就成了顺应于正的话,但不解释……反而有可能之险?

他本意就是猜透了朱元璋的心思,说出老朱会立的政策,但这政策的弊端,确实就是加深他这种百官之首的权威。

该死的于正!

总之。

奉天殿内瞬间沉默许久。

直至。

“于卿你今日既然出列了,除了道出这些弊端,你刚刚还说……这赵书他是忠臣吧?”

“回陛下,臣确有此言!然臣所谓之‘忠’,非指其行事之法,乃论其谏言之心!”

于正当场就深深一揖,声音极为坚定。

“赵御史今日虽殿前狂悖,言语失当,冲撞圣颜,可其行确有可议之处,于臣所提其实大差不差……陛下施以惩戒,是理所应当。”

“然,臣也请陛下明察,其所以甘冒奇险,直言犯上,所忧所惧者,非为一己之私利,实为恐陛下圣德因执行之苛峻而蒙尘,惧朝廷良法因细则之疏漏而反生新弊!”

他微微侧身,目光扫过战栗的赵书,看着其眼中冒出的感激之色,叶言控制时也第一次让分身都露出笑脸。

“所谓,直言敢谏,纵有不当,其心可悯,其忠也可勉!”

“若因一言不合,便立斩御史,则日后谁还敢为陛下言地方之难?制度之弊?”

“堵塞言路,非明君所为,亦非陛下纳谏如流之本意!”

“陛下难道忘了,空印案之初,正是因有郝建之妄言,方有后来之深究与革新吗?”

叶言其实也不客气了,此话等于逼着朱元璋纳谏,不杀这倒霉的赵书。

而此话,道理还真对,借着赵书直言提醒朱元璋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以及,明君的这个名声啊……

朱元璋这一刻才沉默,他背着手,在丹墀前踱了几步。

这于正……

他娘的真会说啊!

李魁是直言不讳的等同大骂,于正就是拐弯抹角的提醒他,此法非明君,你继续杀就是坐实了堵塞言路的事实。

娘的,真能逼啊!

不过也因为有了叶言至今的影响,朱元璋也能明白……换个角度去想,胡惟庸的方案虽然和他内心所想一致,虽狠,但成本太高,副作用也可能很大。

而且今日要是杀掉一个言官,尤其是可能对方只是考虑不周,而非心存恶念的言官,确实也会寒了天下士人的心。

赵书当时就知道自己没事了,他震撼的看向于正的背影……对方才是真谏官吧,拿道理逼着皇帝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