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91章 什么是真谏官?逼着朱元璋放过赵书!

第191章 什么是真谏官?逼着朱元璋放过赵书!(1/2)

目录

唰!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朱元璋那杀意未消的凌厉眼神,瞬间聚焦在于正身上!

胡惟庸眉头微蹙,他对于分身于正是有极大的怨恨,但此刻却没有多说什么。

汪广洋则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而瘫软的赵书则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绝望中透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朱元璋马上盯着于正,语气冰冷的就说:“于正?你又要为这等迂腐之徒求情?莫非觉得朕杀不得他,还是觉得朕的决断有误?”

什么忠臣,在老朱眼里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质疑朝廷政策,那就是昏庸的言官!

这或许是叶言逼到今日后,朱元璋隐藏的情绪……

但!

于正稳步出列,深深一揖却不卑不亢:“陛下请息怒!臣并非质疑陛下肃清吏治之决心,亦非全然反对胡政事所献之策。胡政事的源头管控、严禁空印之论,切中时弊,臣深表赞同!”

先肯定朱元璋和胡惟庸的核心目标,这是叶言一贯的策略,避免直接顶撞,争取说话的机会。

赵书似乎也才反应过来,自己似乎就是缺了这步吧?

上来就指责朝廷,朱元璋不杀他,杀谁呢?

果然,这句话就让朱元璋脸色稍缓许多,但目光依旧锐利:“哦?那你急吼吼地跳出来,所为何来呢?”

叶言立刻让分身于正直起身,目光扫过胡惟庸,然后才迎向朱元璋。

“陛下,臣之所虑,在于胡政事‘岁终亲校’、‘贴黄为凭’二策,虽设想周详,威慑力足,然其施行,恐有三大隐患,赵书也曾言明此点,而若处置不当,臣以为非但不能根除积弊,反可能滋生新弊,甚至……动摇国本!”

“动摇国本?”

叶言天天让他分身说这种话,朱元璋当场就嗤笑一声的重复一遍。

要不是于正此前和王彦配合得当,他真想杀人呐……

但他忍住了,眼神也认真了几分,看过来说:“动摇国本啊,那你且说说,如何个动摇法?若只是危言耸听,朕今日连你一并治罪!”

叶言也不客气,此次也只是打补丁的操作罢了。

“是!陛下,此法的隐患之一,就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力!”

好家伙,这指责?

赵书都傻了,敢直接这么说洪武皇帝?

朱元璋目光当时也变了变,不过也清楚对方所指,只是挥挥手示意继续。

“陛下明鉴,天下州县数以千计,若每岁末,主官或要员皆需携原始册籍赴京,沿途车马、护卫、驿馆供给,所费几何?”

朱元璋表情都没变,这在意料之中。

于正接下来所说也并非他预料之外。

“而此等巨额开销,是摊派于民,还是由国库单独承担?”

“若摊派于民,则加赋之举,恐伤陛下爱民之心;若由国库承担,则刚刚因空印案充盈之库银,恐又迅速耗于这无尽的朝觐审计之旅,于北伐、赈灾、河工等实政何益?此乃伤财而未必见得大功,臣以为非上策。”

这话比赵书不知道高明多少,我不指责问题,但我就问实际。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最后袖袍一挥,又走回龙椅处坐下。

“行,于正,你此言倒是有理……继续。”

于正立马点点头,持续输出道:“此还仅为一患,二患,恐怕因此法而行后,地方空虚,政务废弛!”

“州县长官,乃亲民之官,责任重大!若每年岁末皆需离任赴京,耗时数月,其间地方政务由谁署理?”

于正回头看向百官,很多人都下意识点头了,这确实也是问题所在。

历史上,朱元璋可不管那个,所以洪武一朝光起义就数不胜数。

关键就在于,老朱自信能对付所有困难,他针对这点不但不管,还强下政绩要求,达不到,那就举家受罪!

岂能不反?

这也是此刻奉天殿上有人点头赞同分身言论的原因,洪武之苛刻,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也未必有人比朱元璋对官吏要求更甚。

于正也叹口气,回头看向朱元璋道:“陛下是务必明鉴,地方若于此文书送达之际,再遇有盗匪、灾荒、民变等急务,又当如何?”

“若委于佐贰,权责不明,易生推诿……若堆积等待,则贻误时机,恐酿大祸。倘若就为核对一纸文书,而致地方治理瘫痪,岂非舍本逐末?此乃顾此失彼之险。”

按照叶言的逻辑,道理说的清楚了,这就够了,朱元璋听话改也就完事了。

然而,人位置不同,所思也不同。

唯独此时,朱元璋听罢,虽并未立刻动怒,但反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笑。

“于正,你后面的话姑且不谈,光你现在口口声声说政务废弛,莫非以为咱朱元璋是那深居宫闱,不谙世事之君?”

“陛下……”

叶言当时也一愣,也让分身停下发言,这朱元璋难道还有能反驳自己的地方?

他在之后也才知道自己算漏什么,老朱在想什么……

“咱现在来给你算算这笔账!”

朱元璋上来就打断分身,同时看向百官。

“各州县距京师,远者如云南、辽东,驿马疾驰,一月足矣!近者如应天周边,数日可达。即便算上核对账目、等候觐见的时日,一来一回,满打满算,不过两三月!一年有十二个月,难道离了这两三个月,大明的天就塌了?”

“地方的官就变成无头苍蝇,什么事都不会办了?”

这不是强词夺理吗?!

所有普通官吏是这样认为的。

但当时的叶言反倒是想听听朱元璋说什么,胡惟庸和新宰相的汪广洋表情却一变,他们跟朱元璋的时间够久,他们现在就大概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

只见,朱元璋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再度站起身来,语气越发凌厉!

“若是哪个知县、知府,离任区区数月,他那一亩三分地就盗匪横行、灾荒应对失措,乃至民变蜂起,那咱倒要问问诸位,这官平素是怎么当的?”

“是他无能至极,离了他就转不动?还是他治下本就隐患重重,只是靠着他临时弹压才勉强维持?”

“这等庸官、昏官,趁早也革职查办,也是免得贻害地方!”

朱元璋又一步步走下丹墀,走到于正面前。

“再者,于卿。朝廷设官分职,自有章程!正印官离任,佐贰官难道就是摆设?遇有急务,佐贰官便不能权宜处置?”

叶言也好像明白朱元璋在说什么了,于正拱手道:“自然可以。”

“好!你也知道可以……那么若事事都需正印官亲力亲为,还要这许多无能的属官何用?若佐贰官不堪其任,那也便是吏部选官不当,亦或上官督察不严!此乃人事之弊,非‘岁终亲校’之法之弊!”

他猛地转头看向汪广洋……不,看向表情瞬间有明显变化的胡惟庸。

看了数秒,朱元璋居然又笑着看回于正,语气里有着他洪武皇帝的讥讽和绝对自信!

“于正,你的能耐朕清楚……但你可能也只看到官员离任的可能之弊,却看不到此法带来的大利!”

“让这些封疆大吏、亲民之官每年都来京城一趟,让咱看看他们的精气神,让中枢听听地方的实情,让他们也感受感受朝廷的威严、律法的森严!这本身就能震慑宵小,促使他们不敢懈怠!”

他猛地又挥袖袍,有一个官吏算一个,老朱目光扫过所有奉天殿上的众人脸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