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89章 洪武官场,叶言人不在,规则却在了。

第189章 洪武官场,叶言人不在,规则却在了。(2/2)

目录

朱标当时也知道对方想和自己这太子议论些从政的事,他本就要学习,干脆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显然也对至今朝堂的波澜感触颇深。

尤其那日宋濂评价过王彦之法,老朱之决断之风后。

“是啊,空印案总算告一段落,高俸禄之事也定了下来。孤也明白父皇的意思,只是这晚朝……还有对汪广洋汪卿的召回,曹学士,你怎么看呢?”

曹学士当时是先看了一眼旁边看似在专心整理书籍,实则竖着耳朵的叶言,知道这位也在倾听,东宫现在确实是以叶言为官之首辅,很多事在太子和叶言这里说,或许也能有很大收获,他也不藏着,开始说起自己的看法。

而曹学士此次的诉说重点,叶言其实也颇为在意。

“殿下,空印案用重典,高俸禄施仁政,这一张一弛,都可谓是陛下帝王心术的极致。陛下这是要告诉天下臣工,跟着朝廷,自有厚赏;但若违背法度,也绝无宽贷。至于晚朝……陛下勤政,古今罕见,这是要将国事牢牢掌控于手中,臣等唯有竭尽全力,为君分忧!”

嗯,曹学士的变化也很大,这也是叶言偶尔也教导他导致的,东宫的官吏基本上来说……叶言也好像是他妈第二个胡惟庸,不过是在东宫里的。

不过他做事有分寸多了,也不背着朱标,这才让朱标也放心,知道叶言只是教他们会做官的道理而已。

比如说现在,听着曹学士这先赞的话,朱标也听的开心,挥了挥手,也就示意随便说吧。

曹学士这才开心的笑了笑,也直接提起关键人物。

“只是啊,殿下,至于汪广洋汪大人还朝,并授右丞相……此事,臣是以为意味深长啊。”

叶言适时地抬起头,露出恰到好处的好奇神色:“哦?曹学士,本官对汪相知之甚少,只听闻是早年便追随陛下的老臣,学问渊博,此次召回,陛下应是看重其才德,辅佐胡政事处理政务吧?”

叶言恰当的问的这一嘴,很关键,他并非只看史书中记载,也要清楚这位在现实里是什么个形象。

曹学士闻言也是对叶言点点头,直接就说:“叶侍讲所言不差,汪相其确是老成宿望,资历深厚。但其为官之道……呵呵,或许与胡政事大相径庭。”

朱标也是认真起来,实际而谈,老汪当大官的时候,朱标还在大本堂学习呢。

这位,朱标其实也不熟悉,谈论此事对他而言也是好事。

曹学士也不浪费时间,他只是斟酌了一下词语就继续道:“胡惟庸胡政事,我想殿下和叶大人都有目共睹,他是位能臣,处事果决,善于揽权,颇有手腕。”

“而汪广洋汪相则不然。若说胡政事是‘锐意进取’,那汪相便可称是‘持盈守成’。”

这对上了史书的记载,叶言不置可否的一笑。

朱标却来了兴趣,追问:“持盈守成?”

“正是。”曹学士点头,更认真的说,“汪相为人,沉稳有余,而魄力稍逊。昔年他在中书省时,便以‘清静无为’著称,遇事多持重,不轻易表态,更不愿卷入纷争。”

“陛下早年曾与下官之师讲过,言其‘醇谨’,即醇厚谨慎,可托付大事,但亦曾嫌其‘畏事’,遇难则避,缺乏担当。”

此话一出,叶言就心中一动。

没毛病,完全是最公正的评价,也是他认为朱元璋此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耍弄帝王之术去平衡朝堂。

要知道,结合历史记载,他都明白曹学士这已经是在委婉地评价汪广洋,评价这个老好人式的官员了。

历史上汪广洋第二次入中书省后,面对胡惟庸的日益专权,他可并没有像一个权臣一样去争锋,他确实是毫无底线的采取了退缩避让的态度,几乎都不加制约老胡,最终因此都被朱元璋认为“朋欺”而赐死。

不过大概率,汪广洋他只是害怕争锋的后果,前面两个争锋的,杨宪被胡惟庸亲手弹劾弄死。

另一个的左丞相李善长,在官威最盛的时候被朱元璋一顿打压,直接发配凤阳看管建造,那下场好吗?

所以他干脆什么都不干,只干本分的丞相活。

然而就是这样,朱元璋最终绕不过他,胡惟庸也绕不过他。

一则,胡惟庸直接弹劾对方毫无政绩,朱元璋就拿下他的官位。

二则,就是最终清算,朱元璋直接算朋欺弄死,你说老朱残忍不?

朱元璋或许是也期待汪广洋能多少帮他制约对方,抢夺对方话语权,结果汪广洋这人就是不管不顾,摆明我就是不想和胡惟庸争……

所以最后,这位洪武右丞相其实就是想活着而已,结果就遇到了胡惟庸和朱元璋这两位要他命的贵人,真是结局惨烈的不行,真是倒霉啊。

但你身在其位,你不做能行吗?

这不是愚蠢吗!

而且,汪广洋水平其实也不差,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虽没有赞誉,但也没有诋毁……证明其本身能力绝对是一个平庸且又不平庸的大臣。

所以这句话让朱标听了后,已经对其有了大致的形象推演。

曹学士看太子明白了,他就干脆叹道:“陛下此时召回汪相,其意或许有三,一者,确为借重其资历威望,平衡朝局,尤其是,嗯,分担胡政事之权。二者,汪相为人平和,或能缓和近日朝廷过于肃杀之气。”

“这三者嘛……”

他顿了顿,没有明说,但叶言和朱标都明白,这第三点恐怕就是朱元璋对胡惟庸权力过大的警惕和制衡,需要一个资历足够、又不会像胡惟庸那样锐意扩张自身势力的人来坐在右丞相的位置上。

也许……

不单单是想让汪广洋去分权,事实就是逼着汪广洋去夺权啊!

但曹学士不敢妄言,可他意思到了也就够了。

朱标拿着朱笔若有所思,最后点点头道:“如此说来,汪相还朝,这中书省日后怕是难得清静了。”

他指的是胡、汪二人截然不同的风格必然会产生摩擦。

曹学士含蓄道:“殿下明鉴。胡、汪二位,一刚一柔,一进一守,如何共事,确是一大看点。不过,有陛下圣心独运,总揽全局,想必朝政大局当可无虞。”

“只是我等臣子,更需谨言慎行,恪尽职守,方是立身之本,殿下自知即可。”

他想的很好,提醒的也到位。

然后第二天早朝,汪广洋上来就展示了他的手段,或者说……风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