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朱元璋早朝定调子,大明不可穷兵黩武,干死朱祁镇了吧?(2/2)
一句话,打,必须打!
但打要会打,要稳住再打!
朱元璋不可置否。
于正也总结道:“因此,臣恳请陛下,北伐大计,决心当定,然步伐需稳。可令兵部、户部、五军都督府即刻详议,拟定万全之策,务求开战之初,便先立于不败之地。”
“而待时机成熟,粮草齐备,敌情明朗,再以雷霆之势,击其要害,以求全功。”
“如此,方不负陛下圣心,亦不负将士性命,更能保我大明国本无虞。”
再说白了,叶言的意思就是不但支持北伐,又完全契合了朱元璋现在所谓的担忧后勤、担忧军事冒进的想法,也提供了一条看似可行且稳妥的道路。
这一套并非多余,算是以臣子的角度,陈宁、胡惟庸、分身,两方一刚一柔,一战略一战术,一个强调必要性,一个强调方法论。
就是定下了,朱元璋接下来怎么说,北伐的事,就是不能停。
而就是这两方发言结束,老朱当时就笑了,许久没有出现这么让人满意的朝堂论辩时刻了。
他也直接抓住机会,上来就肯定了两者的发言。
“陈卿、胡卿,包括于卿所言,是甚合朕意!北伐,绝对要打!但绝不能浪战!”
他目光又扫过其他人,着重看向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以及原本定下参与下次北伐的几个将领。
“传朕旨意,北伐之事,交由兵部牵头,五军都督府、户部全力协同!给朕重新拟定方略,首要确保粮道万全,进军稳妥!”
“朕要的是必胜之策,而非冒险之局!一月之内,朕就要看到详细的章程!”
“臣等遵旨!”被点名的各部大臣齐声应命,心中都松了口气,这皇帝的思路总算清晰……不对,这朱元璋的话还没结束吧?
没错!
当老朱做完这一步,才直接图穷匕见。
“既然北伐之事不能断,但朕今日要讲之事可不止如此。”
他脑海中出现了另一个叶言分身,赵德柱在校场讲述那军国主义之弊的样子,他马上有了决断。
“朕认为此前,我朝官吏赞同北伐,是认为胜则可掠夺敌资以充国库?”
“荒谬!此乃竭泽而渔,取死之道!”
这话吓得刚开始出列赞同北伐的那位将领,那几位激进派大臣一跳,这不是无妄之灾吗?
你朱元璋之前不就是这样想的吗?
百官都知道老朱之前的思路是保证边关安稳,以及打伤北元余孽务求其不成气候……可他心理是也有掠夺富国的想法啊,毕竟当时元顺帝逃跑带走不少的财富。
可现在这话又什么意思呢?
朱元璋也不给他们慌乱和思考的机会,是直接看向最初那名提及缴获的官员。
“这位爱卿,你告诉朕,若治国只知掠夺,那我华夏正统朝也与草原上那支流寇何异?”
“元人之覆辙,是近在眼前!其铁蹄踏遍天下,可其国祚几何啊?”
不等回答,朱元璋就自问自答!
“答百年!是为何?盖因只知破坏,不知建设,只懂劫掠,不懂治理!抢来的财富,滋养的是骄兵悍将的贪欲,腐蚀的是国家的根基!终有一日,也会反噬自身!”
那将领听的明白,可实际已经懵了。
老朱有一个特点,他只有不生气的时候会称卿、爱卿,所以百官都在这句话中抓到关键词,朱元璋他并不生气。
可这话似乎是要传达什么吗?
然而不懂的都是小官,胡惟庸、徐达、刘伯温等人则是眼睛瞬间一亮。
朱元璋就是在避免军国主义的盛行,他这话说的也很明白了。
这番见解,可谓一针见血,直指本质!
北伐要进行不假,但老朱暗示的就是我大明现在要修养,我大明绝不赞同蛮夷的这番军事理念,也就是所谓的穷兵黩武之道。
我们华夏人治国,是要保障天下人民心的!
所以他今日要定的调子也很清晰了。
胡惟庸都是心中剧震,所以朱元璋今天只是敲打大臣,定下这新调子……可按他对朱元璋的了解,这态度绝非偶然,背后定然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有什么人影响了陛下?
老胡暗自揣测,目光都不由地扫向队列中的叶言(本体),以及告病未到的李魁,还有王彦、郝建、于正等人,难道又是他们的手笔?
你看看,胡惟庸找叶言和他分身找的多准,内心的判断多正确?
这倒不是他猜到叶言有分身,单纯是洪武官场这些天,叶言和他分身这帮人简直自成派系,此派系就一句话,我不怕死,我就谏言,你朱元璋不改就是你不行!
就这帮人,他胡惟庸和其他大臣们能不在乎吗?
而到此为止,朱元璋也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对分身赵德柱那份言论的推崇又加深了几分。
没人反驳啊!
废话,朱元璋也不想想正常人也不可能反驳,不说你只是定调子,这穷兵黩武的事,明朝之前的古代人都说破嘴了,这真理谁不知道?
你朱元璋今日能反应过来,能真正花一个早朝来定调子,这都相当难得了。
说明你重视了!
嗯,朱元璋都被叶言和他分身怼的出心里毛病了,这没人出来多嘴,他都有些不习惯,甚至迟疑了好半天。
胡惟庸他们看老朱的目光都渐渐变得怪异起来……
朱元璋这才马上咳嗽一声,语气也终于不容置疑地定下最终调子:“看来诸位爱卿也明白朕的本意了?好!北伐之事,不可不慎,不可不谋定而后动!”
“故,朕思之明也,乃知朕大明绝非行穷兵黩武之道的朝也,更不可以战争为解决问题的根基,此是赌徒孤注一掷之戏也!”
“今后,凡言战者,必先陈明粮草筹措、进军路线、敌情研判、以及战后安抚治理之策!也言战之意义,对朝之利也。”
他突然一拍龙椅,这下才最终说出自己的目的。
“而空谈必胜,妄言缴获者,今后皆以虚言惑众论!”
哗!
百官可算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而且这还没完……
老朱目光突然锁定在叶言旁边的朱标身上。
朱元璋这才移开目光,扫过屏息凝神的满朝文武,最终,定格在太子朱标身上。
“标儿。”
“儿臣在!”朱标立刻躬身,他的脸色同样凝重,但眼神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领悟。
“你也都听清了?”
“儿臣听清了,一字一句,震耳欲聋!”朱标的声音坚定而清晰,“于主事所言,陈舍人,胡政事之言,都非危言耸听,父皇所论是军国大事,绝非穷兵黩武之道,更非赌徒孤注一掷之戏!”
“儿臣必以此为鉴,时刻警醒,未来若……若掌国柄,定以持重安民为要,绝不轻蹈险地!”
“好!”
朱元璋也终于点点头,这小子算是彻底听进去了。
“那么……再传朕旨意!”
“即日起,我大明对战事而言,凡军中将领,有无视后勤、轻敌浪战、妄言‘决战决胜’而置大军于险地者,无论功勋高低,立斩不赦!”
“后世子孙,凡为帝王者,须将‘天子不可轻涉险地’‘国运不可轻掷一役’此话刻于心间!若有违逆,几近亡国之君,天下可共击之!”
我擦!
叶言眼睛骤然瞪大,这搞下去,朱祁镇上位那会再被王振谗言,不直接宗室叛乱,天下共击了?
我好像意外干了票大的?
这朱祁镇估计瞎搞,他那会的下一个‘朱棣’估计就直接清君侧了。
也算防止重蹈覆辙了?
总之,老朱的一连串的旨意至此都没结束呢,那是一道比一道严厉,一道比一道从根本上就彻底否定了任何形式的军事冒险主义的思维。
从根上就为大明未来的军事战略定下了持重、稳健,绝对反对赌国运去打仗的基调!
“臣等遵旨!陛下圣明!”群臣齐声应和,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凛然。
“今日之议,也当载入史册,以为后世戒。退朝!”
老朱也难得走的那叫一个潇洒,心情唯独这次不错。
嗯,叶言心情也不错,等于侧面……操控了老朱一波?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