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朱元璋讲起理念进行反驳?这也是华夏封建统治者的核心思想!(1/2)
叶言听完朱元璋的话后,想着这些历史的事实,他还有更哭笑不得的一点。
朱元璋啊朱元璋,你的逻辑已经出现了问题,你大明洪武时期的官吏,多少是元朝官场上的老人,这就好比一家新公司挖人,你不能说你现在给的待遇完全不如人家的老公司啊。
你这样做,最后也只会适得其反,多少人受不了这种可笑的待遇,是必然会去贪腐呢?
不过此刻的朱元璋说到此处后,看百官沉默,最终也重新看向王彦,也看向所有大臣。
“故此,朕并非不恤下情,而是已将能给的体面与实惠,给了!”
“眼下北元未灭,四川伪军政权依旧,属于烽烟在侧……我大明大军每日人吃马嚼,那是吞金的巨兽啊!”
朱元璋又指向奉天殿外,仿佛指向此刻依旧灾难连天的地方,他多少是有些急切的。
“还有黄河淮河等水域,是年年决口,淹的都是朕的子民,毁的也是朕的江山!这两桩事,哪一件不是更关键的燃眉之急?哪一件能容得朕拖延半点?”
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焦灼,仿佛已经看到了洪水滔天,百姓流离的惨状。
他指向殿外的动作,并非虚指,而是真正指向了他心中那片待拯救的土地与黎民啊。
叶言想笑的情绪消失,他慢慢变成彻底沉默地听着,如果说他对这位洪武皇帝还有一丝发自内心的认同,或许就在于此。
朱元璋此刻展现出的,是一种深植于华夏文明骨髓中的救灾思维,这与世界上许多其他文明的扩张逻辑截然不同。
正如未来的倭国,其内部矛盾难以调和时,最终选择的方式往往是将祸水引向外部,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掠夺资源、凝聚内部,其本质是毁灭他人以延续自己。
而华夏的统治者,至少是那些被称为明君的统治者,其首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合法性来源,永远是“保境安民”这四个大字。
其中安民二字,核心之一便是应对天灾,与天争命。
大禹治水、汉武帝堵黄河瓠子决口,乃至后世无数的地方官修筑堤坝…一代代的华夏统治者都将治理水患、赈济灾荒视为最根本的职责。
这种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向内求解,而非向外掠夺转嫁矛盾,说句俚语就是华夏人的安内以攘外的关键思想,这也是和其他外国文明完全不同的思维。
所以朱元璋出身底层,他也反而比任何养于深宫的帝王都更清楚一场洪水、一次旱灾对普通百姓意味着什么。
那是家破人亡,是妻离子散,是足以点燃燎原烈火的干柴!
因此,在他心中,将资源优先用于北伐固然是为了消除外部威胁,但用于河工,则是更直接、更迫切地守护他子民的生命财产,守护他朱明王朝统治的根基。
此话一出,远比胡惟庸所认为的老朱更清醒,这也才是大明开国皇帝身上真正的闪光点。
所以朱元璋不但不顺着胡惟庸的话语暗示去讲,他更清楚自己到底该如何反驳王彦,反驳他眼中有见识的能臣。
“故此,宗室所省之资,于国帑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首要依旧在于悉数用于北伐军资、河工水利之上,此才乃保国安民之根本,朕绝不容其动摇!”
朱元璋说的何其冷静,但话语中的坚定是远超此前大吼叶言的那些分身之话啊……
他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对于王彦所讲,他并不会认可。
“王卿,你忧心吏治,朕其实很高兴……但肃贪倡廉,靠的绝不能是堆砌银钱,靠的是朕的严刑峻法!靠的是都察院的铁面无私!靠的是《大诰》中字字的天威!”
“可若以为加了俸禄便能杜绝贪腐,便能让我大明官吏安稳工作,岂非天真?”
“前元殷鉴不远,与其说是钱财不够才贪腐……朕和你,也和诸位爱卿说句,朕以为真正出现贪腐的原因,这无外乎就两点。”
“是以人心之贪欲,岂是俸禄所能填满?唯有重典,方可震慑宵小!”
“是以国之正统,朕何其憎恨该死的元廷,恨其暴虐无道,视民如草芥……然其据有中原百年,享国祚,便是天命曾归,此乃不得不认之华夏正统,朕承天命革之,而继之,但非继其弊政!”
这也是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敬元朝为正统,这是华夏人根据礼制,所必须而为的事。
虽说未来很多人傻傻分不清,认为朱元璋这般做了,他肯定是不恨元朝的……
这简直让人无法评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