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群臣赞赏,补丁打完!(1/2)
朱元璋几乎是在称赞后,内心就对分身所说下了定义,此言绝非空无,确实相比月发更有意义,而且某种程度又满足了减轻朝廷压力,同时也满足了朱元璋内心身为农家族长那种单纯希望孩子成才的想法。
最关键的是,其实在朱元璋眼里,这才建国四年就能改成这样,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
由此。
他夸赞着,百官也不是没有声音,一个个也出来赞同、分析。
最主要的是,老朱其实相当于定了调子,他需要的是其他人的赞赏和分析,所以都心下了然,这是陛下心意已定。
所以。
几位重臣就没有一个笨的。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声音里带着如释重负的务实:“陛下,于主事此议,老臣以为切中肯綮!延迟给付,非但能极大缓解国库眼下压力,更能迫使宗室子弟早知稼穑艰难。待其就藩考核合格后再行拨付,这笔永额方能真正用于藩国实务,而非虚掷于京师奢靡之中。臣附议!”
兵部尚书紧随其后,语气斩钉截铁:“陛下,臣亦附议!将诸位殿下置于军营底层磨砺,与军士同甘共苦,此策最善!既可錾去其骄娇二气,又能令其深知兵事,将来就藩镇守,方为陛下臂助,而非纸上谈兵之辈。”
刑部尚书,那位元朝降臣世家宝,此刻也是拱手称:“于主事此言,绝非空谈,也是于国有利之……”
六部重臣无一人不开口,此刻这件事也就是定了性子。
朱元璋很满意,最终也还得是目前被削了相位,可依旧是某种程度官职最高的胡惟庸,他出列表达了最关键的一个态度。
老胡那是太熟悉朱元璋的习惯了,此刻装作带有顾虑,不过也表现的是相当叹服。
他先向朱元璋深深一揖,而后转向于正,目光中带着审慎的叹服。
“陛下。”他缓缓开口,声音实在沉稳,也听不出太多波澜,“于主事所献之策,思虑之深,确令臣……颇为意外。”
他略作停顿,仿佛在字斟句酌。
“臣先前所虑,就在于延迟二字,此恐伤天家体面,亦恐生宗室怨望。然则细思之下,于主事此法,妙就妙在这延迟并非削减,更非剥夺。”
“它如同一位严父,将蜜糖悬于高处,非是不给,而是要孩儿先凭本事跳一跳,磨砺筋骨心志后,方能品尝。此中深意,实已超出省费节用之范畴,直指教化根本。”
你说实话,叶言都闻言点头了,要不怎么说胡惟庸是华夏最后一个宰相呢,人家说的这话就是叶言这现代人要代表的观念核心。
而他此番话也看似还是在分析策略,实则句句都说在了朱元璋的心坎上。
将此改革国策比作严父教子之说,也完美契合了朱元璋既是君主又是宗族大家长,这统治者和小农思想的双重心理。
所以最终,胡惟庸看朱元璋露出一丝满意色彩,马上语气严肃一下定了最后的调子。
“故此策之关键,更在于‘考核’二字,也必须公正严明,不徇私情。章程订立,须如铁律,执行之人,更须如包拯再世,铁面无私。如此,方能使诸位亲王心服口服,亦使天下人见证陛下育子成才之公心。”
说起来,也是他谈及这个,叶言想起此前推动科举革新的事,老胡当初还推他分身李魁一把,虽然最终因为自己的不满,自己放肆的分身操作,导致功劳并没有给分身李魁。
但同样的……
胡惟庸推举之功,朱元璋当时科举结束后,那也是半句不提,仔细想一想。
胡惟庸是真懂对方啊。
他此刻说的这些,也不求朱元璋赞赏,而且这话也有深层含义。
这一点啊……
胡惟庸又转身面向朱元璋,最终拱手道:“陛下,此法若行,非惟为朝廷省却眼前负担,更是为大明锤炼出一代能担重任的贤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臣,衷心附议。”
朱元璋听的那是微微颔首,胡惟庸这番话,既点出了策略的高明之处,又精准地预判了未来可能出现的阻力在于考核环节,并提前强调了公正的重要性。
这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赞同,而是进入了如何具体推行、防范弊端的深层谋划。
“嗯...”朱元璋看着他,胡惟庸这人缺点很多,但优点却是让老朱他最满意的,因此他笑道,“胡卿所言不假嘛……那么此事,你认为何人适合啊?”
胡惟庸脸上连表情都没变,叶言也回过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